编辑: lqwzrs 2015-05-15

1、荣誉设计缺乏特色.由于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荣誉设计在教育中慢慢失去个性,失去个性的荣誉也失去了特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荣誉设计局限于奖学金、优秀个人、优秀组织等,缺乏多样性与创造性.荣誉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对个性化需要应有的尊重,制约了师生潜能与优势的发挥,影响了学校荣誉的激励效果.学校荣誉个性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的质量.

2、荣誉设计缺乏有效载体.荣誉设计在数量和质量上讲都有一定欠缺.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载体,而载体主要是围绕广大师生的文化活动展开的.在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活动经费的支出不足,不少社团组织或单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

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原因导致师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就使学校荣誉的效果失去了的应有的意蕴.

3、荣誉设计激励不相容.评价与回报机制存在不合理的方面,致使出现激励不相容.激励不相容表现为荣誉设计激励机制的扭曲.比如:在竞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导致较低职称的教师晋升无望,消极沉沦,而且利益与机会分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或以科研成果多寡为转移,对于扎扎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搞教学的教师来说,极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鼓励了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学历、高职务、高职称,忙于应付各种考核,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满足这些指标上,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的结果是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发生偏离,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甚至出现怠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现象.

4、荣誉设计缺乏灵活性.奖励形式简单,针对性、灵活性和持续性差,导致激励投入产出低下.奖励整体有效性的高低是多元变量的综合结果,要求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协同.然而,目前学校奖励主要采取物质形式,至于精神奖励则不仅内容单调,极大程度上也是例行公事,如评先评优轮流坐庄,或谁评职称谁优先.精神奖励缺失降低了教师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而这又会反过来强化精神需要,导致物质奖励效应递减.此外,教师具有良好工作表现,甚至取得重大成果,通常等到期末或年终集中总结,统一表彰.绩效与回报长时间隔期,不利于将教师行为有效保持在学校发展需要范围内,也容易造成奖励本身形式化.

5、荣誉设计比例不协调.学校荣誉体系共分为两个层次,即学校荣誉和部门荣誉.从级别上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部门级荣誉.从荣誉授予对象分为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而各个层次和级别的荣誉存在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如:在校级荣誉体系中,集体荣誉项目数仅为个人项目数的三分之一.因此,集体荣誉项目数的过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学校荣誉涉及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数基本持平,但绝对数量有待增加.荣誉体系建设应加强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项目的拓展,进一步拓展学校在国内的影响力.此外,学校荣誉体系涉及全校的各个基层组织和部门,不应仅仅被几个部门所包揽,在总数中占据大部分的比例,这样不利于全校整体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学校管理】 和而不流 和 意味着与人为善,但并不意味着 和稀泥 ,彻底放弃原则.在回答子路的问题―什么是 强 时,孔子指出, 强 的标志之一就是 和而不流 ,亦即君子能够与人和谐共处,但绝不随波逐流.在一些组织中,为了追求表面上的 和 ,即便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者也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弃规章制度于不顾.有的组织中,当出现一些出格的举动时,一些人觉得自己如果不参与其中,就是与大家划清界限,因此,也自甘堕落.如果任此类现象持续下去,组织内必然正气日衰、邪气日长,最终危及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每一位管理者而言, 和而不流 应成为他们的修身准则. 和 是管理者积累人脉、提高声誉的基础,而 不流 则是管理者避免道德沦丧、防止意志堕落的手段.只有这样,他们的管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 从垃圾筒看学校管理 垃圾筒的布置与摆放是学校管理中的细节,然而,透过这一细节,却可以窥视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方式与风格.前不久我走访了两所学校,发现两校管理者对待垃圾筒的方式迥异,所引起的教育效果也产生了很大的区别.第一所学校的校园很整洁,环境卫生保持得很好,然而,走到操场,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果皮遍地,纸片和塑料包装袋乱飞.同一所校园,为何出现极端分化的现象?细心观察后我发现,原来,操场四周居然没有一个垃圾筒,学生手中的垃圾无处可扔,难怪卫生状况不佳.第二所学校同样整洁卫生,而且我没有发现一处卫生死角.但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校园里仅有一处垃圾池,却没有一只垃圾筒.原来,学校也曾经使用过垃圾筒,然而,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卫生责任制度,下大力度整治学校的卫生状况,效果却并不明显.后来,学校果断采取了 撤销垃圾筒 行动,动员每一位师生不制造垃圾,并及时将自己的生活垃圾用纸袋等存放起来,带至垃圾池,久而久之,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制造的垃圾数量明显减少.校园的卫生状况并没有因为垃圾筒不见了而变糟,反而很好地保持了下来.第一所学校,因为垃圾筒设置的漏洞而造成环境卫生存在死角,似乎问题出在垃圾筒缺失,在于管理者的疏忽,但是,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却并不在此,而在于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其实,即使操场四周没有垃圾筒,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自控力的学生也可以将垃圾带到有垃圾筒的地方,或者控制自己不在操场制造垃圾.可见,学校管理者对于环境卫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清除上,而没有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下工夫.第二所学校虽然垃圾筒撤销了,但是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反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其实,其管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校园环境卫生的源头,由对 物 的关注转移到对 人 的关注―通过撤销垃圾筒让师生反观自己的卫生行为习惯,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自觉意识,产生了强烈的主人翁观念,让每一位师生都感觉到保持环境卫生是自己的事,从而自觉维护整洁的校园环境.垃圾筒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其管理的境界可谓产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垃圾筒是管理者规范师生行为的载体,那么,校园中类似的 垃圾筒 无处不在.比如说指纹机.学校管理者设置指纹机用来加强考勤,实行一天两签到或四签到,表面上看,管理极为精细,教师上班秩序井然,然而这种管理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因为即使签过到的教师,学校管理者也无从保证教师就能安心、用心地工作.真正高效的管理,应当提高校园的吸引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与发展氛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而非采取指纹机这样的强制手段.这与撤销垃圾筒的校园卫生管理理念同出一理.可见,学校管理只有坚持 以人为本 ,将关注点放在师生的 心 上,创造条件,激活师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师生自我约束、管理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管理. 【校长工作】 当代校长的文化领导力构成(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