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5天午托 | 2019-08-01 |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
4
第一节 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4
第二节 城市性质与规模
6
第三节 城市规模
6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 区域协调战略
8
第二节 市域空间管制
9
第三节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4
第四节 市域综合交通
18
第五节 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
22
第六节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23
第七节 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5
第八节 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9
第四章 中心城区规划
31
第一节 空间布局
31
第二节 居住用地
35
第三节 公共设施用地
37
第四节 工业和仓储用地
42
第五节 绿地系统和水系
45
第六节 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9
第七节 城市交通
51
第八节 市政基础设施
58
第九节 综合防灾减灾
66
第十节 环境保护
69 第十一节 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70 第十二节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
74 第十三节 旧城更新
75 第十四节 地下空间
77
第五章 规划实施
81
第六章 附则
83 附表2-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84 附表3-1 市域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86 附表3-2 市域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表
86 附表3-3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表
87 附表3-4 市域海岸带重点管制区强制性管制导则表
88 附表3-5 市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91 附表4-1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98 附表4-2 中心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100 附表4-3 中心城区全国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一览表
103 附表4-4 中心城区规划骨架道路一览表
107 附表4-5 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公园一览表
109
第一章 总则 第1.
1条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威海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威海市的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编制《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 指导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滨生态及自然资源保护.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威海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
2、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实现威海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
统筹城乡,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线和生态红线,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强化城市特色,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4、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民生导向作为城乡规划配置空间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保障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
5、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第1.3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等上位规划.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战略.
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 规划期限 2011-2020年. 第1.5条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市域:威海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威海市区、文登市、荣成市和乳山市,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的范围西至双岛湾,东至五渚河,北至黄海,南至新俚李线,面积约399.2平方公里. 规划区:环翠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区内包括三个派出机构: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 高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 经区 )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 临港区 ),总面积为777平方公里(见图集8). 第1.6条 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2.1.1条 城市发展目标 实施城市化战略,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内涵,建设现代化的 幸福威海 . 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开展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以环境优势和科研实力为基础,发展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海洋产业,进一步壮大威海经济,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建设 富裕威海 . 以威海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建设具有海湾特色的休闲度假城市,构建 魅力威海 . 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 人居威海 . 第2.1.2条 发展策略
1、经济发展策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不断提高威海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托环境、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0000元;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1%,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4%以下.
2、社会发展策略 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稳步落实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以 数字威海 为载体的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城市的水平.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3、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规划制定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引导型和控制型两类指标,详见附表2-1.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2.2.1条 城市性质 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和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 第2.2.2条 城市职能
1、中韩经济区的桥头堡.
2、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地.
3、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组成部分.
4、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
5、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和服务业中心城市.
6、人居环境品质突出的生态城市. 城市规模 第2.3.1条 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 第2.3.2条 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8.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8.4平方米. 第2.3.3条 城市开发边界 划定规划期内城市开发建设的集中区域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399.2平方公里(见图集10),其他区县、外围独立组团、各乡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协调战略 第3.1.1条 周边城市协调发展
1、全面对接青岛 积极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全面对接青岛.首先,强调优势互补的产业对接,调整威海自身产业结构,与青岛形成差异化发展;
其次,坚持交通先导原则,加强与青岛的交通对接;
第三,加强威海港与青岛港之间的协作.
2、加强与烟台的空间联系 新增西向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烟台规划大外环衔接.增加从成山向西经温泉镇联系牟平和烟台大外环的高速公路;
增加从荣成向西联系烟台、青岛的高速公路;
结合现有的威烟高速,形成联系威海与烟台的三条东西向高速通道.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预留未来威海和烟台两个城市轨道交通对接的走廊,为未来两市轨道一体化衔接奠定基础. 加强文登与牟平、烟台市区的联系,新建快速路,与两条烟-威高速通道相接,提升区域交通集散能力. 市域空间管制 第3.2.1条 空间管制要素
1、自然保护区 市域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包括8处,分别为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米山水库自然保护区、母猪河河口自然保护区、大乳山自然保护区、朝阳港自然保护区、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伟德山自然保护区、桑沟湾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 规划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完善标桩立界,实行三级(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
对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植被、湿地和水质进行严格保护;
保持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行为.
2、风景名胜区 市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包括6处,分别为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成山头风景名胜区、圣经山风景名胜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赤山风景名胜区、圣水观风景名胜区.(详见附表3-1) 规划要求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加强对市域内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做好城乡规划与风景名胜区的协调衔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严控风景名胜区的利用范围和强度,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3、森林公园 市域范围内的森林公园包括9处,分别为双岛森林公园、仙姑顶森林公园、刘公岛森林公园、飞缴止啊⒄迳缴止啊⑽暗律缴止啊⑻旄I缴止啊⑹荷缴止啊㈤渡缴止. 应依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森林公园的保护.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林地建设,在有条件的林地设立新的森林公园.
4、山体及公益林 包括市域范围内主要的公益林及重要山体. 规划要求依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行林地及山体的用途管制,实现林地总量适度增加、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林地及山体保护利用结构逐步优化.
5、河流湖泊 河流湖泊分为建设控制区和外围缓冲区,其中建设控制区为河湖管理范围以内区域,外围缓冲区为河湖管理范围以外50 - 200米区域. 建设控制区内控制城镇建设活动,要严格河湖管理与保护,不得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减少水域面积;
强化绿带建设;
外围缓冲区内禁止影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利工程安全的建设项目,禁止污染型工业布局.
6、地表水源地保护区 市域范围内的地表水源地保护区共11处,分别为米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崮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冶口水库水源地保护区、所前泊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坤龙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后龙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区、逍遥水库水源地保护区、湾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八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区、龙角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台依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规划要求依据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市域内地表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严禁布置污染型工业,控制城镇建设及其它无关的人类活动.
7、基本农田 即《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 规划要求依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8、核电站限制发展区及高压走廊 包括石岛核电站的限制发展区,以及核电站500kv高压走廊. 根据核电站的安全管理规定,以核反应堆为中心,在核电站外围设立限制发展区.严格保护防护绿地及高压走廊,保护范围内严格禁止无关的建设活动.
9、海洋保护区 包括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三类.主要分布在市域近海区域. 规划要求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的管理要求,对市域范围内的各类海洋保护区进行保护.
10、滩涂与沙滩 包括内陆及沿海的滩涂和沙滩,主要分布在市域海岸带以及内陆大型水面的周边. 规划要求加强湿地滩涂资源保护,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维持湿地生态过程;
合理引导滨海的填海活动、产业布局和建设行为,加强生态修复.
11、机场净空控制区 即威海机场的净空控制区. 根据机场净空控制区的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建设行为,保障航空安全.
12、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包括市域范围内的49处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8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见附表3-3). 按照文物保护和紫线管控的具体要求,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严格保护(见图集7). 第3.2.2条 基本生态控制线 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林地及公益林、地表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域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见图集32).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总面积为4854.22 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3.73%.其中禁止开发区3460.51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69%;
限制开发区面积1396.70 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4.04%. 第3.2.3条 三区划定 规划区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的范围,并加强对三区的空间管制和建设引导.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与脆弱区深化落实基本生态控制线及其管控措施,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
1、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域、规划建成区范围外的基本农田、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山体、公益林、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和森林公园等. 禁止建设区内禁止一切与生态保护、防洪安全、水源保护、灾害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文物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湿地保护等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对河流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蓄滞洪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大型基础设施等的管理措施和保护要求.
2、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规划区范围内的一般农田、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景区、威海机场净空控制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沙滩、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 限制建设区内落实国家和地方对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名胜区、一般农田、机场净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海滨沙滩等的管理措施;
加强耕地保护与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指在城乡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内、城镇建设应依照城乡规划进行的地区. 适宜建设区内严格执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第3.3.1条 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020年,威海市域总人口为38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0%. 第3.3.1条 市域城镇体系
1、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威海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 A 字形格局,包括:一个市域中心城市、五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三条发展轴(见图集29). 一个市域中心城市:威海中心城区为带动全市发展的中心城市. 五个市域副中心城市:文登城区、荣成城区、乳山城区、石岛管理区和南海新区为市域的五个副中心城市. 三条发展轴:指三条产业与城市发展轴,即中心城区―文登城区―乳山城区发展轴、中心城区―荣成城区―石岛管理区发展轴、文登城区―荣成城区发展轴,构成 A 字型空间结构.规划加强威海中心城区、文登城区与荣成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用地、交通、生态及环境保护、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密切协作,形成联合发展的态势,构建组合城市的空间框架. (1)中心城区―文登城区―乳山城区发展轴:依托青威公路和桃威铁路,沟通市域内中心城区―文登城区―乳山城区一线内陆地区,强化威海与烟台、青岛两地的经济联系. (2)中心城区―荣成城区―石岛管理区发展轴:依托
201、301省道和威石公路,强化市域内中心城区―荣成城区―石岛管理区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