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5-11-29 |
或者别的什麽模样. 总之,和三四十年前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是截然两样的. 正是由於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对於作品形象的想像,总不免要根约旱纳罹榈榷兴庸じ脑,於是所得的印象也就往往带http://www.wenkuxiazai.com/doc/2d743248852458fb770b56a3.html有个人特点.因此人们认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即欣赏者头脑里再现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新颖性.
四、文学欣赏是以 通感 和 共鸣 为重要特徵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在文学欣赏中,由於欣赏者的生活、欣赏经验,由於各种感觉器官的暂时联系,视觉和觉之间;
视觉、觉和触觉、嗅觉、味觉之间往往可以相互作用而彼此沟通,从而唤起艺术形象原来不一定具有的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形象.这种 通感 现象是在艺术欣赏中的独特现象.文学欣赏中的另一种心理活动―共鸣,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
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 慨,象喜亦喜,象忧亦忧.他们为黛玉葬花而潜然泪下,为武松打虎而慷慨击节;
冉阿让的命运,引起他们深切的关注与同情;
盖拉辛的遭遇,则使人们对万恶的农奴制度切齿痛恨.凡此种种,是 通感 与 共鸣 现象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突出特点. 可见,文学欣赏是伴随感情活动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欣赏中的认识活动主要是一种感受体验,而不是评论,但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只有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全面的、深刻的感受.因此,文学欣赏是感性和理性或感受、体验和理解、鉴别的有机统一. 【摘要】文学名著总是不断被人欣赏的,欣赏者一方面在前人评价的影响下阅读欣赏,另一方面由於时代社会的原因,欣赏者对前人的看法会补充、批判、纠正:欣赏是纠正误差的过程.读者一次次欣赏过程是一次次审美感受、经验的积累过程,它不断改进欣赏者的素质,使其欣赏愈敏锐、愈精细:欣赏是创造欣赏者的过程. 【关键字】欣赏纠正误差创造
一、文学欣赏:纠正误差的过程 凡属文学名著总是不断被人欣赏的:如果不能被人不断地欣赏,它早已被遗忘、淘汰,也就无人知晓,自然也人不了 名著 之列. 但是文http://www.wenkuxiazai.com/doc/2d743248852458fb770b56a3.html学名著在完成之后,在不同的年代里被欣赏的程度经常起变化.有时被人欣赏,有时不被人欣赏;
有时被欣赏的是这一方面,有 时被欣赏的是另一方面.所以,对某一位读者来说,读一次,就是一个独立的欣赏过程,但从名著的存在来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片段. 我们作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的读者,是在前代种种定论、种种评价的影响下阅读名著的,在阅读时,我们作为一个特定的欣赏主体,对前人的讨论,对传统的看法,会有所同意:有所补充,也会有所批判,有所纠正.所以说,对文学名著的欣赏也是一个纠正误差的过程(这是任何名著被人认识的历史过程,一代一代 纠正 下去.当然这也是任何名著的真正生命力:后一代人总能从中发现新的内容,产生新的兴趣. 从大的方面说,欣赏者由於社会历史的原因,产生不同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妇对文学名著的兴趣.鲁迅说到他在日本留学时期读了拜伦的诗而 心神俱旺 .那原因就是: 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名易惹起感应. (鲁迅《杂怀》)而这时候,易卜生在世界上正负盛名,却不为人注意.到了 五四 运动时,易卜生成为特别引人注意的作家,因为他 敢於攻击社会,敢於独战多数 . 五四 时,由於青年们争取婚姻自由,所以 输人易卜生的《娜拉》机运,这时候也恰恰成熟了.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