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2015-12-18
经济解释一科学说需求 目录前言1大师的教诲 不解的缘份

1 优厚条件 游说出书

1 走进金矿 获益良多

1 卷土重来 以慰知音

2 简单理论 解释世事

2

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2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3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4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4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6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7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8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10

第八节:结论

11

第二章 从自私说起

11

第一节:个人作决策

11

第二节:理论要约束行为

12

第三节:自私是一个约束

12

第四节:人的自私本质

13

第五节:结论

14

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

14

第一节:物品的定义

15

第二节:什么是缺乏

15

第三节:竞争的本质

15

第四节:游戏规则与产权制度

16

第五节:竞争准则的含意

17

第六节:经济分析与价值观

18

第七节:经济学的范畴

19

第四章 功用的理念

20

第一节:悲哀的发展

20

第二节:功用是数字的定名

22

第三节:费沙的贡献

22

第四节:替换定理与等优曲线

24

第五节:内凸定理

24

第六节:贫穷物品与嘉芬反论

24

第五章 需求定律

25

第一节:功用理念可有可无

25

第二节:佛利民的分析

27

第三节:其他不变量的选择

27

第四节:品味不变的假设

28

第五节:何谓价?

29

第六节:何谓量?

30

第七节:消费者的盈余

31

第八节:需求的价格弹性

33

第九节: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34

第六章 小试牛刀

34

第一节:无知的含意

35

第二节:验证的条件

36

第三节: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37

第四节:单质的需求验证

37

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

38

第七章 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39

第一节: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39

第二节:市场需求否决剪刀分析

40

第三节:交易的局限条件

42

第四节:共用品的市场需求

43 后记44 前言大师的教诲 不解的缘份 一九七一年的一个晚上,午夜思回,忍不住爬起床来,走到书桌前坐下,在稿纸上用英语写呀写的,写了几个小时.

跟着交给女秘书,隔行打字二十多页.我为这文稿起了一个名目:《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The Theorem of Exchange and Market Demand).于今回顾,那应该是我今天要写的《经济解释》这本书的前身. 当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职,文稿给几位专于价格理论的同事看.他们读后哗然,不约而同地说:「是那样简单的理论,为什幺书本从来不是那样说?」书本怎样说是书本的事,要是我同意书本所说的,就用不着在午夜起来动笔了.历久以来,书本所说的市场供求关系及那所谓均衡点的市价,都是以十九世纪经济学大师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剪刀」理论为依归的.作学生时我老是不明白那「剪刀」是受到什幺压力而在「剪」什幺,后来为人师表,教学生时自己还是不明白,胡乱地说一下,到后来要自己另寻分析. 华大的同事知道我历来敬仰马歇尔,但那文稿否定马氏的「剪刀」,就问我对马氏是否改观了.我说对马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我的基础导师,但马氏的理论有时拖泥带水,对世事知得不够深入,好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我认为马歇尔伟大,因为他的经济分析有一个完整的架构,其中有内容.一个顶级大师,综合了前人的思想,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天分,创立了一个架构,让我这一辈有一个思想的轮廓.我在这架构的小节上代为修改一下,是应该的吧. 对我影响很大的高斯(R.H.Coase)对马歇尔也是五体投地.马氏的巨着(Principles of Economics,1890)的不同版本的小差异,高斯皆t如指掌.然而,高斯反对功用(utility)的概念,反对长线(long run)与短线(short run)的概念,反对均衡(equilibrium)与非均衡(disequilibrium)的概念――这些概念大都是经马歇尔发扬而变得家喻户晓的.欣赏、佩服、反对,在科学上这些是没有矛盾的. 优厚条件 游说出书 回头说上文提到的文稿,华大一位同事把它谱入他写的课本中,说明是我发明的.一家美国出版商――Prentice-Hall――的经济编辑读后,找到我「文稿」的原文,就带了合约来找我写一本经济学课本.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事了. 该出版商给我的条件优厚,且说明不用看大纲、不用评审,我要怎样写也可以.这是难得的际遇,但我说从来不打算写课本.然而,一九七三年间,美国因为石油问题及价格管制把经济搞得一团糟,通胀急剧,而自己又有两个还不懂得走路的孩子,要多赚点钱是人之常情.我于是叫出版商把合约留下来,让我考虑一下.他要我先给他一个书名,我就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下:Economic Explanation.这本书我终于没有动笔. 走进金矿 获益良多 六十年代初期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在经济学上算不上是一个重镇.奇怪的是,在那研究院里我主要的四位经济学老师――A.Alchian,J.Hirshleifer,K.Brunner,R.Baldwin――都着重于以假说(hypothesis)来解释现象或行为.当时,除了芝加哥经济学派(The Chicago School)外,只有洛杉矶加大认为解释现象是经济学的重点. 求学――学知识――也要论先入为主.当年在加大还有一件今天不容易相信的事.那就是卡纳(R.Carnap)在该校的哲学系教大学一年级的逻辑学,是关于科学验证的方法的.卡纳是逻辑哲学大师,整个二十世纪无出其右!我当时不知道,但见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都嚷着要去听他的课,我就跟着去凑凑热闹了.一进课室,见到在人头涌涌的大堂的最后一排,坐着一个老头子.那是我们经济学系的大教授K.Brunner.这使我意识到我是走进了一个金矿,于是用心地听起课来了.那是四十年前,当时卡纳六十九岁. 「经济解释」这个名目,是从卡纳的教诲想出来的.他的课替「解释」一词作了明确的阐释,屡次提到「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那高不可攀的知识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有高人指导,学问就是那样迷人. 顾名思义,「经济解释」是说以经济学的角度,用上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象或人的行为.在科学的范畴内,问题来来去去只有一条:为什幺?是的,「怎幺办?」是工程学的问题,而「好不好?」则是伦理上的问题了.科学不问「怎幺办」,也不问「好不好」. 毋庸讳言,在加大作研究生的第一年中,我花了起码一半的时间研读福利经济学,写过一篇获奖但自己讨厌的文章.那是关于「好不好」的问题了.回港任职后,以中文下笔评论中国的经济改革,我作过多项建议.那是关于「怎幺办」的问题了.明知是不自量力,肯定自己半点影响力也没有,但还作点建议,谈谈价值观,是人之常情,用不着耿耿于怀的.引以为慰的,是自己历来都能把不同类的问题分清楚,在思维上没有混淆. 卷土重来 以慰知音 《经济解释》这本书,说的是关于「为什幺?」.我认为经济学应该集中在这问题上,始于一九六三年.当时听了几个星期艾智仁(A.Alchian)的课,就决定了在经济学术上自己要走的路.我认为只有在「为什幺」这条路上我或许可以作出一点贡献.路是选对了的.三十多年来,我对自己建议的「好不好」或「怎幺办」的外间回应,漠不关心.要是我以改进社会为己任,很可能活不到今天. 奇怪,「经济解释」这个名目,与我结了不解缘.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职时的讲座就职演辞,我选的题目是《经济解释》.最近北京出版的我的英语论着的中译结集,译者问及,我建议的名目又是《经济解释》. 这里 动笔的《经济解释》是一九八九年我在《香港经济日报》上所写的书.写了十二期后,遇到当年的北京学运,而母亲又在街上跌倒,受了重伤,就停了下来,之后提不起劲再动笔.虽然只发表了十二期,但读者的反应显出那是我写过的最受欢迎的书.十一年来,要求我续笔的数以百计.可能是因为那十二期写得特别好.我衷心希望这次卷土重来,不会令读者失望. 简单理论 解释世事 先此声明,《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众所周知的经济学,不用我再写出来吧. 不要误会,我绝对不会刻意地与众不同.我是因为要集中在解释世事下笔而逼着与众不同的.经济虽然是一门验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以解释现象为出发点的,但集中地那样下笔的经济学者不多.事实上,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是从朋友及老师那里学回来的.我的贡献是清除废物,然后把剩下来的重新组合.引用的实例大部分是我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喜欢用简单的理论来解释世事.我认为世界复杂无比,不用简单的理论,能成功地解释世事的机会是零. 话虽如此,《经济解释》不容易读.这是因为若要真的解释世事,简单的理论往往要用得相当深.比方说,所有在中学选修经济的同学都知道的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整本《经济解释》差不多来来去去都是那样说,虽然「需求定律」这一词我是不会常用的.很简单,但要懂得很通透才真的可以用.所以读者要有一点心理准备:显浅不过的理念我可能因为重要而写上几千字. 这本书不容易读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选择题材,我不会见「难」而却步.题材的选择是以趣味性及重要性为依归,是深还是浅,我是不会考虑的.其二是我决定了一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