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9-08-30 |
一、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原称绿脓杆菌.
GB 19298-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中规定采样方案及限量:(n;
c)=(5;
0),限量判定要求m=0.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以往一直认为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似乎导致危害的可能性不大.但近年研究证实,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内毒素等致病因子,是导致急性肠道疾病和皮肤炎症的完全致病菌.虽然瓶(桶)装水中有机物质含量极低,刚出厂的产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数量较少,但瓶(桶)装水消费周期较长,对有机营养要求较低的铜绿假单胞菌可生长繁殖,这些致病菌可因大量饮水冲淡胃酸而逃避人体消化道防御屏障.该项目不合格与企业生产环境、水源等关系较密切,土壤中,各种水,空气,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潮湿坏境等,都有可能会有铜绿存在,这是污染源.近年来,有关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饮用水的报道逐渐增多,引起了消费者的普遍关注.而饮用含有铜绿假单胞菌的饮用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也陆续有报道,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隐患.
二、油条中铝的残留量超标 铝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元素,人体长期过量摄入,会干扰机体细胞和器官的正常代谢,尤其对老人、儿童和孕妇产生危害最大,可能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人痴呆、影响孕妇的胎儿发育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中有32.5%的人饮食中铝超过标准规定的摄入量.油条、包子、馒头都是我们的主食食品,然而这些主食食品却存在着铝的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加工者使用了含有明矾的食品添加剂――泡打粉. 泡打粉又叫复合膨松剂,是许多面食常用的一类添加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产生气体,使食品的体积膨大、口感膨松.过去泡打粉主要是在油条、糕点、饼干等食品中使用,而近年来,馒头、包子等发酵面制品加工者也开始使用泡打粉,这是因为加工馒头、包子使用泡打粉,可以很好弥补酵母的产气不足,使得加工的馒头、包子体积大而饱满,口感膨松有劲道. 事实上,食品加工者只要使用含有明矾的泡打粉,就很难避免食品中的铝超标.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即已发布了公告,规定:膨化食品禁止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小麦粉及其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生产中不得使用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即明矾).也就是说,包子、馒头、面条等面制品如再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如明矾、泡打粉,则属于违规行为.同时,油条等油炸面制品中的铝的残留量不得高于100mg/kg,过量同样属于违规行为.此规定的颁布,有助于膨化食品和馒头、包子等食品中铝超标问题的解决,但是对于油条、蛋糕、饼干等糕点食品,以及餐饮常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等面食,恐怕仍然难以避免因使用含有明矾泡打粉造成铝超标的问题.
三、酒精度 酒精度表示酒中乙醇的体积与酒体积的百分比,酒精度是酒类的一项品质指标,控制酒精度对于企业来说并非一项难事,标准中规定酒精度为标示值的±1.0%vol,或是标签明示酒精度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际酒精度过高或过低都被判为不合格.酒精度过低可能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故意为之,米酒中酒精度过低可能是酿制过程中糯米并未发酵,实际上未产生酒精.
四、甜蜜素 甜蜜素学名"环已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无营养甜味剂,常用于酱菜类、调味汁、糕点、配制酒和饮料等食品中.人体每日允许的甜蜜素使用量是有一定限量的.消费者如果长期过度食用甜蜜素超标的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而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五、山梨酸 山梨酸及其钾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防腐阶段容易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在水产品罐头中不得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山梨酸及其盐安全性较高,一般食品中添加量只要不超过限量要求是很安全的,如果超标严重,并且长期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据测定,其毒性仅为苯甲酸的1/4,ADI值为0~25mg/kg.
六、氰化物 氰化物是白酒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GB 2757―1981)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以HCN计):以木薯为原料者≤5mg/L,以代用品为原料者≤2mg/L(60%酒精度折算);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 2757―2012)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以HCN计)≤8mg/kg(100%酒精度折算).白酒中氰化物超标可能是生产者直接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原料加工或用木薯为原料的酒精勾调制成成品白酒上市出售,也可能是生产工艺去除氰化物不彻底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