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2017-08-30

增加了从边疆少数民族学来的所谓胡服,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服饰种类更多,色彩更加艳丽.下面就男女服饰略作介绍. ㈠男服 这一时期的男服分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又叫冠服,其主要特征是高冠革履,褒衣博带.按服用场所,又分为祭服、朝服、公服等;

便服也叫常服,曾称为服和亵服.幞头帏帽,袍衫袄子,各种单裤、复裤(即绵裤)、T裤、鞋靴等,都是这一时期人常用的便服.冠服制度虽经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高宗、武后等创新和修改,但使用时间较长,作为基本规则的还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制定的《衣服令》.此令规定,皇帝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音bì)冕、毳冕、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弁服、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音zé)白(音qià)共14种.皇后之服有衣、鞠衣和钿钗f(音zhàn)衣共三种. 群臣之服,有衮冕、冕、毳冕、冕、玄冕、平冕、爵弁、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高山冠、委貌冠、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等共21种.每一种服装的质料、颜色、样式、花纹、佩饰、服用场所、配套着装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皇帝大裘冕是祭天地的服装,衮冕是登基、飨庙、征还、遣将、饮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册拜王公的服装;

冕是出行的服装;

毳冕是祭海岳的服装;

冕是祭社稷、飨先农的服装;

玄冕是蜡祭百神、朝日、夕月的服装等.群臣祭祀、朝会、办公、出征也着不同的礼服,即祭服、朝服、公服和戎服.自天子以至庶民平时都穿常服,常服由幞(音fú,又叫折上巾)、袍衫及靴带组成.为了在常服上也区分贵贱、高低的等级,大业六年(610),隋炀帝从常服颜色上规定五品以上服紫袍,六品以下服绯或绿袍,胥吏服青袍,庶民穿白袍,屠夫、商人穿黑袍,士卒穿黄袍.武将卫士或文人骑马则穿F褶. 唐高祖在常服袍色上也作过一些规定.到贞观四年(630),唐太宗规定常服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黄袍仍为官民通服.他还为皇帝制定了翼善冠,为贵臣制定了进德冠,以与常服配套.高宗上元元年(674),再次下诏完善服色等级.从此,唐代常服服色就基本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了. 武则天、玄宗以后,又在常服上绣上不同动物花纹图案赐给臣下,叫异文袍.唐文宗规定官员都可以按品级在袍上绣不同的图案,当时虽未形成严格规整的制度,但已开启了宋明章服制度的先河. 隋唐五代出现的新服饰,一是幞头中的 巾子 .它是用一块绢布罩在发髻上,外用罗绢之类裹出各种样式.唐后期,人们嫌每日裹一次幞头太费事,便做一个幞头形的木帽子,刷上漆,外面蒙上纱 ,用时一戴即可.同时将幞头的脚用铁丝扎起来,让它平伸出去,这便是后来乌纱帽的滥觞. 二是衣服中的半臂.它式样像坎肩,但比坎肩多了短袖,大襟、交领、袖口宽敞,似为汉魏时绣(音jué 又叫半袖)的流变形式.唐代还有一种叫(音kè)裆的短衣,前后不开襟,袖短仅能掩住肩膀.穿时由颈部套下,罩在长袖衣外,下与腰齐. 三是从唐初开始,将长靴改为短,可以穿着上朝.吉莫靴、蛮靴也在唐代流行. 四是唐代常服配有鱼袋.武则天改为龟袋,并按品级分别用金、银、铜饰龟袋,中宗后恢复佩鱼及鱼袋.睿宗时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联系,规定穿紫者金饰,穿绯者银饰.玄宗以后,鱼袋成为常服中紫绯服的一个组成部分, 凡穿紫、绯服者必佩鱼袋,二者合称章服.五代周世宗下诏停废鱼袋中装的铜鱼,于是章服就只有鱼袋了. 平民、商贾、奴婢等社会下层的服饰,也在颜色、质料、花纹等方面有一些规定. ㈡女服 妇女服装的法令规定较男装简单,但也分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是皇后、妃嫔、内外命妇的服装.它比北周系统的十二等服简单多了.隋文帝定皇后服为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炀帝沿而不变.《新唐书》卷24《车服志》记载:皇后之服有衣、鞠衣和钿钗f(音zhan )衣三等.衣是受册命、助祭、朝会时的服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