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霜天盈月祭 | 2017-10-09 |
大川有介 意为 大川之水边 、 大川及其水边 ,这些意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至于 大川有 的 有 字,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范常喜提出的,即将 有 读作 洧界 , 有 即 洧 ,古水名, 洧界 义即洧水边上.其理由如下: 《诗・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毛传: 溱洧,郑两水名. 《吕氏春秋・离谓》: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 《史记・苏秦列传》: 韩北有巩、成皋之固……东有宛、穰、洧水. ……. 洧水 即今双洎河,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距离今天的 平舆 不是太远.新蔡葛陵楚墓墓主为 平夜君成 ,其中 平夜 即今之 平舆 ,所以 洧水 作为墓主人的祭祷对象当属可能. 洧渊 曾被郑人当作H祭的对象,如,《左传・昭公十九年》: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H焉,子产弗许. 蔡国有以 洧 为名者,如,《左传・昭公十三年》: 蔡洧有宠于王,王之灭蔡也,其父死焉. 可见 洧水 在当时蔡人心目中亦较为重要,所以 洧水 作为墓主人 平夜君成 的祭祷对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范先生将简文 有 读为古洧水之 洧 ,观点十分新颖.然而正如其文所提及的, 洧水 自古即为郑水,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 平夜君成 为楚人,楚人祭祷郑水,岂不有违 祭不越望 的原则?范氏以蔡国有人以 洧 为名作为例证更是疏于严谨,殊不可从. 另一种意见则是杨华(2006:204)提出的, 有 在简文中作虚词, 并无实义,用以足句 ,此说极具启发性.我们的观点是,这里的 有 应训为助词 之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 的 , 大川有 即 大川之 ;
有 的助词用法应该是源自代词用法的 有 ;
大川之 作为昭告对象,在简文中应该理解作掌管楚境内各大水域之神.下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相关问题作一番梳理. 二 先秦典籍中, 有 多处在国名、部族名前,如 有夏 、 有周 等,也可加在一般名词前,如 有邦 、 有方 等.这类用法的 有 字,学术界多认为是虚词,这一点比较统一,至于是什么性质的虚词,尚无定谳,或云 词头 ,或谓 语助 .我们认为,汉语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类似 有 这样的词语,需要我们结合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 美国学者倪德卫(David S Nivision)曾撰有《动词 ・又・有 在上古汉语中的代词用法》一文,指出在上古汉语中,名词性短语 有* 中动词 有 具有代词性或指示性的形容词用法.从意义上说,可以把 某人有* 或 某处存在* 等看成跟 有* 相应的句子.如甲骨卜辞: 壬辰卜,U:呼子御(有)母于父乙. 乙巳卜,U:呼子(祭名)于(有)祖.(引者按,这两例卜辞今收入《合集》924正) 其中, 有母 、 有祖 可解析为:有母――子所有之母――子之母;
有祖――子之祖(子为武丁子辈,父乙为武丁之父).他还指出,田猎卜辞 禽有鹿 、 禽有 中的 有鹿 、 有 指存在于某地亦即某地所有之鹿或;
射有鹿 、 射有豕 即射某地之鹿或豕. 受有年 、 受有佑 等之 有 性质与此相似.在所有者或所存在之处不必指出或无法指出时, 有* 之 有 几乎可以说等于This、That,古书中 有众 、 有民 、 有周 、 有夏 等之 有 也就是这种用法的 有 字. 其实,早在倪氏之前,中国学者就已经认识到 有 的这种特殊用法.吴其昌认为,卜辞中 受(有)佑 、 受(有)年 等即谓 受此佑 、 受此年 ,指出 有 有 此 义.陈梦家(1988:96-97)也指出卜辞中的 又(有) 的用法有代替名词的作用,并认为其相当于《周书》之 厥 ,西周金文之 .这两家说法的提出时间都比倪氏要早. 可惜的是,先贤们所提出的这些有价值的意见,后来的学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得出主观武断性的结论. 在两周青铜器铭文中, 又(有) 也具有这种用法,但一直以来得不到学者们的正视.由于 又(有) 与 (厥) 由于字形十分接近而偶有相混现象发生.如: 唯十三月既望 县妃簋(《集成》8・4269) 又 即误作 ,但类似这种明确相混的例证并不多见.有些学者却将 又 、 形近相混这一偶然现象扩大化,凡遇到同类问题,皆归纳为二字互混的结果.如金文成语 克明苄 ,或作 克明又心 ,徐宝贵(2002:49-52)就先入为主地断定后者 又 乃 之形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