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 2018-02-28 |
2、建立了多属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解决了近缘种、菌株混淆不清育种亲本选择的关键性难题.同时,为假冒伪劣菌种的判定、为优良品种的鉴定评价提供了技术和标准.包括(1)多属种近缘种多基因精准鉴定评价技术;
(2)菌株(品种) 生理-蛋白质-DNA 多相鉴定鉴别;
(3)栽培品种生产测试评价技术.应用本系列技术澄清多属内多栽培种19个,明确库藏菌种遗传距离,获特色种质247株,鉴定评价生产品种2100份,正名388个,促进良种化生产.
3、建立了以结实性、丰产性、抗逆性 三性 为核心的定向育种高效筛选综合技术,定向培育出一批丰产、广适性优异新品种.突破了完全栽培筛选、费工费时、效率低下的育种技术瓶颈,初筛田间筛选量大大减少,筛选周期由40-150天缩短到4-14天,筛选效率提高2倍以上,筛选周期缩短9倍.定向培育的丰产、广适性系列品种,国家级审(认)定15个,省级审(认)定16个,并研发形成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授权专利及取得成效: 育成品种31个,国(行)标16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2篇,出版专著5部. 应用推广及效益: 创建的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SC)向全国提供种质材料1087份,项目组外应用本项技术和提供的种质材料育成品种12个,促进了我国食用菌良种化.本项目育成的广适性平菇品种 中农平丰 和 中农平抗 在全国推广、周年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面积的60%以上;
适宜大温差气候条件的金针菇品种 川金2号 、 川金菇3号 、 金白1号 占新疆等西北地区生产面积90%以上.本项技术应用于农业部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和菌种质量监督,大大促进了菌种质量的提高.成果应用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786亿元.
四、客观评价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 评价机构:中国农学会 该成果针对食用菌菌种产业的全产业链的科学技术问题,从种质资源库的建立、资源收集保藏、菌种鉴定评价、种质创新、育种技术、菌种的VCU测试、菌种技术标准体系等各环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产业技术研究,形成了产业化应用的食用菌菌种资源与利用的产业技术链,取得了系列的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创建了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及其菌种信息数据库,成为我国食用菌菌种资源高效利用平台.超低温气相保藏菌种418种(变种)8,000余株,全部具有DNA指纹,占全国食用菌菌种资源保藏量的85%以上;
建立了糙皮侧耳、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等10余种主栽种的SSR/SNP/IGS2-RFLP标准指纹库;
栽培品种全部具有DNA指纹身份证和特征特性数据;
菌种处于全部可利用状态,为全国提供种质材料和生产用品种1087份.成为世界第一个菌种和菌种信息同步的多样化种类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可栽培种类和菌种多样性居全球首位.
2、建立了食用菌菌种鉴定评价技术体系,为菌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技术和方法学基础.建立了重要栽培食用菌的近缘种鉴定鉴别技术;
形成了 符合性、营养不亲和性、长速(生长性)、结实性、温度反应、丰产性、抗性、商品形态 可栽培种质的系列评价规范技术;
提出了草菇二极性异宗结合的新论断;
形成了近缘种鉴定、种内品种鉴定鉴别和 5级阶梯筛选 高效育种等系列技术方法.建立的DNA分子检测和田间VCU测试技术,为食用菌良种化奠定了公益性和产业化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