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 2018-11-10 |
02.29 图书信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 ,作者(美)布朗与(美)基利,赵玉芳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1.01).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书立论严谨,深入浅出,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美国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书籍之一.至今已出至第七版. 读后感: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研究心理学最大的好处在于,不仅能了解大脑运作的一般知识,还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批判性思维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等于批评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他们非常热衷于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探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不过批判性思维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砖家叫兽漫天飞舞,忽悠成了褒义词,老实人反而被骂做山炮,就连我最信得过的老农民,都出了个无比狡猾的周老虎.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还能相信谁? 昔哲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西哲叔本华亦曰:"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古今中外两位大哲一同向我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那就是:批判批评再批判. 所谓论证,无非是一个以论据为基础,并对论据进行推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里面有三个要点,即论据、推理以及结论. 先看论据,论据这块可能有哪些障眼法呢?a.公众意见不可信 b.权威意见更不可信(在中国尤其如此) c.案例也不能信 d.缺乏对照的科学研究或者不能完全保证取样广度和随机性的科学研究还是不可信 e.不能获知调查问卷措辞及提问方式的调查最好别信 f.乱打比方的尤其不能信 g. 使用歧义语句企图混淆视听的当然不能信. 再看推理部分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推理部分的问题,按照本书作者的观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搞的跟人类基因似的)显性的有:a.人身攻击 b.移花接木 c.制造两难困境 d.诉诸公众/权威 e.刻意忽略干扰性原因,即相关未必因果. 隐性的即为假设,一种是价值观假设,一种是描述性假设,前者隐含的意思是我的价值观你必须接受,后者隐含的意思是世界是由我创造的理想国. 最后看看结论部分可能耍哪些花招.a.刻意忽略结论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 b.受二元思维局限,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而不是有条件的支持. 全书的内容大致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非常系统,结构清晰.但是作者自己却触犯了结论部分的错误a,即没有说出应用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 经过本书的训练,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透过批判性思维的显微镜发现,无处不是病毒.这也不能信,那也不能信.就如作者说的"你永远也无法形成任何观点",因为你不知道你还能相信什么.这条追求真相之线到最后却回到了原点,轨迹刚好是一个圆.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所能做出的选择就是不做区分的一概相信,直到产生彼此冲突的情形.因为我没有无穷的精力去深入探求别人所说是真是假.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确有助于求真,但生活更多的是需要"真实的谎言".此书可应用于辩论、广告、忽悠及反忽悠!!! 大部分人都知道要保持体形必须坚持锻炼,殊不知保持清晰的思维同样需要努力锻炼.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惰性思维的例子.人们有时懒得思考,还往往得意地告诉他人自己的思想有多开放.很多科学家认为,思想开放固然不错,但也不能空穴来风!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还是包括心理学在内所有科学的基础.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你就能把真正的心理学同那些散布于电台和书店里的伪科学区分开来. 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逻辑能力,拥有许多其他的能力与性格倾向也很重.作为现代逻辑的一个发展方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主要是北美出现了一场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这场运动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出现了如前所述的这种以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为基础的风靡全球的能力型考试模式. "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或者更一般地,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显然,任何有成果的思维离不开知识.但是,掌握的知识越多,是否意味着思维能力越强?特殊地,掌握的逻辑知识越多,是否意味着逻辑思维能力越强?承载各种不同知识内容的具体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之间,是否具有一般的可比性?是否存在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包括逻辑专门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如果存在的话,是否与生俱来存在差异?后天可否训练?这种能力的差异是否可测试?人的素质,主要由什么决定?知识还是能力?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而指向的结论.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