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9-02-02

另外作者在编书的时候也显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他可以不受系统或章节的限制,专门选择适合于学生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来进行编写. 比如该书卷五《气学》就被分为上章 论天气 ,包含 天气压力 、 论天气涨缩 、 测气球 、 测飞机 等内容;

下章 论热气 ,包括 论天气随冷热涨缩 、 论寒极 、 求寒极度 等;

最后还附有 测算音学 ,包括 计声音之大小 、 声音之速 、 实质传声 等.最后一章和气学的关系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已经不是很密切了.由此可见该书无论是章节内部的知识点之间,还是章与章之间在内容提纲之间的联系都是很灵活的,具有相当大的跨度. 力学占了很大比重 《格物测算》前三卷为《力学》,后五卷分别是《水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力学卷一有六章, 论物之动静 、 论重质相吸之力 , 论物之重心 等;

卷二有六章, 论力之分合 , 论火器 , 论物之摆动 等;

卷三有七章, 论杠杆 , 论斜面 , 论梁木之力等.在三段时间里前后使用的这3套教材中,力学只有在这里才占了如此大的比重.丁韪良解释说: 是书自力学始,因所算多在物力,且力学之理通行万物,故不但以力学为先,亦力学较为祥备,是以演为三卷 ;

是书之力学即重学也,盖重学无非力学之一端,而力学实重学之根源也 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力学得到丁韪良这般高度的重视是不无道理的.特别是对于首次接触西方科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打好力学基础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将 格物 和 测算 结合 即将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理论的讲解和算术应用题的演练结合起来,是《格物测算》的一大特点.丁韪良在序言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下面这番精辟的论述: 盖格物与算学互为表里,独知算学而不及格物,则虚而无凭;

习格物而不明算学则狭而不广,二者相辅而行方能钩深致远.…… 欲阅是书宜通晓算学,因书中皆用算学诸理以推物力,意在用算而不在讲算也.除几何,形学,勾股,代数常用外,其微分、积分亦恒有不得已而借用者. 由此可见,丁韪良是想通过算学来辅助阐述格物的知识.教材中每一章讲解到公理公式后,都附有演题.演题具有较详细的解答过程.在每一章的末尾还有附题,就只有简单的答案了. 如卷四《水学》中的一道演题: 问: 如有二物体积皆十立方尺,其一称之重一千两,其一称之重五百两.试推二物重率之比例(计天气). 答: 二物重率比如二百零三与一百零三比.按天气每立方尺重一两五钱,十立方尺应重十五两.二物皆有同体十五两重天气之托力.故以一千两加十五两得一千零十五两,又以五百两加十五两得五百一十五两.二数之公约数为五.以五约二数,一得二百零三两,一得一百零三两. 成功地将西方科学知识表述本土化 《格物测算》中涉及到了很多科学公式、计算和表达方法.如果生硬地将它们用西方惯用的表达方式表示出来,对中国读者势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及不适应.考虑到这一点,教材的编写者对所有遇到此类问题的地方都作了本土化的处理.在《格物测算》的范例讲解中,丁韪良整整用了两段的文字对书中所用的各种中文标志符号作了一番详尽的规定: 测算格致之学向用代字,苦无定式,今命未为半径,寅为地力,丙为常数,又以无代未知之数,甲乙等字或子丑等字代已知之数,亦间有用春秋等字之处…… 其实不仅仅是公式,书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定理也被丁韪良用地道的文言文加以表述.就连力学中十分重要的牛顿力学三定理也不例外: 问: 奈端力学三纲何也? 答: 物之静,非力不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