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没心没肺DR | 2019-09-03 |
二0一七年《打扫房间》面世后,眼看在键盘上敲打的「随笔」已有三分之一,当时是刑事侦探小说「石勒探案」一套五本心愿的完成,心情轻.不知在哪一天,就打下《小说时空》这个名字.九月,《小说时空》结构初成,我决定先为这一阶段的写作画上句号.除了会抽空完成已写了三分之一的短篇小说集,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会把心思放到长篇小说创作上了. 计划中的长篇小说「世纪流氓?香港名人《孟宗生死簿》」和《移山》(《悬浮之城》下部)将会在手头两本随笔完成后才续写.如果上天允许,到那时才会把三十多岁时写的《香港文化人气质篇》发展为一本二十万字书本.因为从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到现在,我认识的文化人及看到的,读到的文字,已比四十年前多了很多,感触不止增加十倍. 像经慕容羽军先生赏识和引介,我有幸结识了与胡国灿一样的几位先生,到很多常人不知内情.国灿兄生於澳门,毕业於国立台湾师大学,一九七二年定居香港.曾是末任澳门总督秘书.他温文儒雅、睿智收敛,知分寸懂进退,与香港的末任总督秘书的飞扬跋扈截然不同.我们曾聊及一样来自台湾的「教授」,现被有心人归纳为「香港文化人」的龙应台,如何欠学养、缺常识,强不知为知,经常为了增添名气,满嘴跑火车的业. 国灿兄君子厚德,在其著作《胡氏春秋》〈观微〉一文中说及的若干事,都是以「教授」二字代之的. 个人认为,龙应台口才好,言辞便给,具演讲魅力,在信口雌黄一事上挥洒自如,修为深厚.迷惑不知历史事实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功力深厚,达高手段数.〈观微〉中说,在龙应台的那本所谓「口述历史」畅销书中,一九四九年,马英九母亲在荔园游乐场当守门人月薪三百元;
钱穆在同年创办〈新亚书院〉时月薪二百元.她说,「现在我知道那是多麽微薄了」. 龙应台似乎相信香港所有六十岁以上长者全死光了?上下嘴皮一碰想怎麽编就怎麽编?历史可以任由她捺捏了?一九六0年香港工厂林立,当年,我亲耳到管理一百多人的纺织部主任说薪金只有二百多元.关於一九四九年的三百元港币,我请一位曾从事金融的朋友推算时,请他以一九六0年币值转算为二0一七年计算,回答是接近港币
六、七万元左右. 书出版后,才醒悟〈观微〉中,龙应台说的是一九四九年.不得不请朋友重新以一九四九年的三百元港币重新计算,结论是到二0一七年,币值应为三十万以上.也就是说,龙应台说一九四九年,马英九母亲在荔园游乐场当守门人的年薪,年薪币值达港币三百万以上. 读者会这样想,如果我会犯上这个误报的「错误」,龙应台也如此犯错并不出奇. 回读〈观微〉一文,是这样写龙应台一改再改的:『后来经人提点,再版时,那「三百元」改成「三十元」;
揆诸实况,这靠谱.他的书畅销,一再印行,一再修订,后来又引用读者来函,提出可能「三百元」才是对的,到了印行二一六年台港两个新版又把银码改回「三百元」.对细节不放,值得赞赏,但反反覆覆,最后回归错误,可见作者心中并没有底……』 一九四九年当守门的马英九娘亲收入有如此天文数字?如果钱穆年收入接近二百多万元,当年〈新亚书院〉的校舍怎会比不上今天中学校舍规模?(书已出版,眼下唯一改正方法是到网上填补,聊胜於无了.) 我深深地觉得她真的相信说实话是要被雷劈的?她说什麽小时候在台湾闻得香港海底隧道好长好长.龙应台生於一九五二年,香港海底隧道建於一九七二年,除非她坚持她的二十岁还是小时候那无话可说. 她又强不知以为知的论及香港当年的「第三势力」等等历史……如果加上她如何耍弄指出她行文错误的读者劣迹……她真的自以为只要一味揣摩人心,就可以用「名家光环和针砭时弊的生花妙笔」,改写香港的历史了? 因此,想及李敖为什麽要写《大江大海骗了你》一书,再忆及十多年前一段白纸黑字历史:当年龙应台和马英九分别欢呼菲律宾示威民众,游行推翻民选总统阿罗约夫人是民主和人民的胜利,但到连战的红衫军和施明德的「百万民众」分别要冲进「总统府」,企图推翻贪污渎职陈水扁政权时,他们却一起义正词严呼吁,应该等到下次选举,用选票罢免陈水扁才符合民主程序.那个时候,我已感觉这两位现代化「乡愿」,混世功夫非同小可.他们怎可以如此狎玩台湾民众和「民主」?她不应该是属於那一类机关算尽,放胆干腌N事,不相信世上还有因果报应的知识份子吧?怪不得秉性敦厚的国灿兄在文章最后也忍不住说,「隐自己的小恶,是普通人一般做法,旁人似乎不该批评.惟此实非『大家』所为.」 所以,到我有时间重写《香港文化人气质篇》时,不管好歹,我一定要为每位值得写,或者具代表性的香港文化人留下一篇特写. 我记得有这样一段文字:留下财富、品德,不及留下智慧.自己也曾经在小说中假借角色说,「人人都会死,未死的人总不相信自己会死」,作家没有退休的日子,通常,肖狗的人都会在悔恨中离开世界.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愿未已」会在完成那一本书之前出现?还是上天会安排让我完成所有书本? 《小说时空》为四部份组成,首先是:小说剖析?写实之极致郑炳南小说的悲剧意识 二00一至0五年间,络绎得到不少信息,国内不少报刊出现介绍和评论文字,那时候,我正在撰写长篇小说《谋杀方程式》,一边在收集构思中下一本书《悬浮之城》资料,没有心思理会.到了二00五年左右,才想到也许有一天,可以把这些评论文字结集成书. 十多廿年前,互联网的海洋没有现在的广袤无边,要回头找寻几篇文章难如登天,后来幸亏得到不少国内好朋友帮忙,才找到祖晓春教授在北方文学期刊《朔方》上写的〈袒呈现实的一种面孔郑炳南小说的悲剧意识〉;
河南省《热风》杂志上刘玉浦先生的〈郑炳南和柯南道尔〉;
《天津日报》副刊〈阅读〉版的孙及第先生〈大於「侦探小说」的侦探小说谈香港作家郑炳南先生作品〉等等. 像传说曾经出现在《新民晚报》副刊等报刊上的文章,都在边寻搜边思忖后逐一中止.因为那时觉得人生苦短,整个过程已有点接近自以为是的滑稽,除了给朋友添烦添乱,为我付出了宝贵时间,自己似乎在利用友情往脸上贴金……所以,决定乾脆连记忆中几年前的《文汇报》一篇访问记,也不去麻烦朋友找回来了. 二0一0年前后,一直赏识我作品和风格的邓仲文先生建议不应中止,应该联系、邀请几位朋友撰写这本书,再向香港艺术发展局申请资助.这想法得到国内外几位朋友应允. 阅历让我看到,似乎冥冥之中,世事总有安排,变幻莫测间有一条不可知、不能知的运作规律.前几年,仲文先生的遽然辞世,答应参与此事作家们不是事业更上层楼,进入无法抽身的行政工作中;
要不就是病魔缠身;
甚至不幸弃世. 专集的夭折似乎已成事实,不可强力之、强为之,所以,前一段时间搜集的部份文章,就作为这本书的第一部份了. 这些评论文章,年份跨及二十多年,【作者简介】一栏除了我认识的作家,都是从网络上搜索得来.若有错漏,请作者原谅. 这一部份的提题:〈写实之极致〉是秀实兄文章题目;
后半阙来自祖晓春教授文章的〈袒呈现实的一种面孔郑炳南小说的悲剧意识〉. 我认为文字排列的张力决定了读者的阅读欲,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