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6-30

其二,广大的净业行人来问问题,问的往往不是很玄妙的理论问题,而是大量要在实践当中、修行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函遍复》中,印祖结合着二三十年来的弘法经验,从实际出发,针对当时净业行人带有普遍性的十二类问题,提出了十二条原则.而这十二类问题,也是我们现在的众生还常常会遇到的.所以,我们现在来讨论、学习《一函遍复》,对现实修行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一函遍复》的行文安排来看,第一段为引言,对信、愿、行,作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引言之后分十二段,具体谈修行的方法,包括正行和助行.最后是一个简短的总结.文句结构非常明晰而简洁.印祖一生从不谈玄说妙,即便是留学回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来了,也是给他讲 信因果 、 老实念佛 这些似乎是老僧常谈的话语,但平常的话语当中,却寓示着深刻的佛理在里面.晚年的印祖,对佛教的教理、修行,以及人情世故,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也唯有真俗二谛圆融的境界,才能把佛教的道理讲得像水一样的平白.同时,印祖弘法二十年来,对当时那个时期的净业行人种种的根机、特点,已经是了如指掌.因此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就如一位慈悲的老人在教导子孙那样地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契理契机. 在《一函遍复》的正文前,印祖自己作了一个注,就是: 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 就是说,《一函遍复》的文句虽然很质朴,但是它的义理是根据佛经来的,不是自己杜撰的.这点很重要.在这篇《一函遍复》里面,印祖采取的是 述而不作 的方法. 印祖是精通大藏经的,他在文钞里面,很多文句的写作手法,都是糅合着大乘经典、儒家文化,以及祖师们的原则立场,透过他的领会,妙合天然地融为一体.然而虽然文句是直接从佛经里面出来的,但印祖不会像做学问的那样,这句话是哪部经说的,打个引号引一段,那个观点是哪位祖师说的,再打个引号引一下.印祖是把佛言祖语透过他自己的宗教体验,从心性中自然流露出来,文句义理自然天衣无缝.我们仔细看印祖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来历、有根据的,这是《印祖文钞》里面语言的一个特点,经得起考验.之所以要 义本佛经 ,是因为净土是大不可思议的圆顿法门,是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众生凭自力所能信解的法门.这个世间的众生不能靠自己的思维去建立一个新的观点、新的章程.正因为义理是来自于佛经,所以如果能够依照《一函遍复》的义理去行持净土法门,就能得到现世吉祥如意,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快速成佛之大利,所以 其利无穷 .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所被阶品 文稿开宗明义,首先概述净土法门的本质要点.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那么就决定了他所施设的方法是可以 三根普被 的. 三根 就是指众生的根机分为三类: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器的人一闻千悟,中根器的人要困而学之,下根器的也得久化方归.虽然三种众生的根机不同,但是净土法门都能够平等普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都能够得到弥陀的摄受. 利钝全收 也是表达这个意思,利钝,是指根机利的众生和根机钝的众生.无论众生的根机是利是钝,都能够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中.所以说净土法门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所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为一切众生,都能当生了生脱死,径登解脱彼岸而设立的胜异方便法门. 难闻难信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在得到人身的这一生,如果有幸遇到念佛往生一法,却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就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此生交臂错过,等到下次再得人身,再遇到念佛法门,就不知是多少劫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说 可不哀哉 !透过这句感叹,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印祖希望一切众生对净土法门都能够生信,都能够依教奉行的殷殷之意.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了自己这一世得人身闻佛法的大好机缘,不要辜负了印祖的一片婆心. 信愿前导 念佛法门,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旨. 信,首先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信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间,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相信这个世间是苦,就会产生厌离心,相信极乐世界是乐,就会产生欣求心.这是从两土的苦乐的对比去相信. 下面从对自力根机的剖析和佛的愿力的角度来讲信.信机就是信我现在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真常.这一点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等历代祖师,都在一直强调的.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绝对不能自负.凡夫都有我执,往往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一开始修行就目空一切,认为自己能解决修行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这实际上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在这里我们要相信祖师传达给我们的这句话,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决定在当生不能断尽烦恼、不能了生脱死的.既然通身都是业力的众生,靠自力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束手待毙了呢?下面就谈到佛的愿力.正是由于阿弥陀佛有同体大慈悲心,他观察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力不能解决问题,他才发出四十八大愿,这就是 有大誓愿 .阿弥陀佛的这四十八大愿,就是为救度我们这些自力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业力凡夫而发的.所以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只要相信弥陀愿海,只要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名号,有求往生净土的愿心,就能感通弥陀的愿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一定会现前接引,令生西方.在这里,信自己根机的无助与信弥陀大愿的拯救,便构成一体两面的信心内涵. 信愿行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愿.我们要发愿.有了信,就会启发愿.愿的本质特点包括厌离和欣求两个方面. 从厌离的角度来看,要快速地离开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这个世间本质上都是苦的,哪怕你做大官、发大财、子孙满堂,各方面都顺利,它本质上还是苦的.何以故?因为这些荣华富贵都是不长久的、无常的、败坏的,你迟早是会死亡的.更何况得荣华富贵的人很少,更多的众生是处在衣食都没办法解决的状态,被种种精神的、情感的、环境的烦恼所逼迫.所以,三界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狱,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每时每刻都要想到出离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这是愿的第一层意思:厌离. 那么,有了厌离心、出离心,要出离到哪里去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是不能久留的,也是不值得留恋的,在这里我们都是流浪的客旅.极乐世界才是清凉池,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我们本有的故乡.这是愿的第二层意思:欣求. 由此欣求心,生起由衷的神往.由此世间的苦难,对照彼土之极乐,欣慕之心自然恳切,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可见,厌离娑婆与欣求极乐就构成愿的核心本质内涵. 行为正修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这一段讲行.信愿行三资粮的行门,就是要一向专念 南无阿弥陀佛 . 至诚恳切心 这里注意,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 至诚恳切 ,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开示中,也是特别强调这四个字.最后临往生的时候留下的话,那也是他一生中最看重、最要说的一句话了.他说: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并没有什么奇特的,你只要至诚恳切去念,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