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 2019-07-02 |
一、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显得捉襟见肘.而实际上高中语文六册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过程
1、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
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DD 《风,可以穿越荆棘》(配轻音乐,请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 狄金森这个名字熟悉吗?高一上册课本里有她的诗《篱笆那边》.你们看,就是这么一则选自课本的不起眼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打造满分作文的零部件.古人说得好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说,"材不在奇,切题为妙,料不在多,精当就好(此句板书,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要相信:"浅草'也'能没马蹄"(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为了让大家对材料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印象,我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现在发放给大家,作个参考. (发放材料之后,进行解说)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示例a: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我常在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间的误会、悲剧便会是幸福的乐章.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却一直被人们所讥讽.我希望移植她的所有记忆,包括那些少女美好的梦想,包括那场衣香鬓影风光独占的舞会,包括失落了项链之后那种惊惶无助不知所措,包括那十年含辛茹苦的岁月,包括青春逝去无力挽回的徒然.我愿意把自己化作她,感受着她的感受,快乐着她的快乐,悲伤着她的悲伤,这样我才能对这么一个女人,作出正确的评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界上会少了多少由于偏见而产生的偏颇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又会少了多少由误会而产生的悲剧?记忆移植,毕竟渺茫,而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事,却是一个真切的命题.无论是对文学形象还是身边的人,如果可以推己及人,设身处地,那么你清澈的双眼,就不会被偏见的阴云所遮蔽. b: 忘与不忘 有些事,刻意去记住,却是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