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19-07-04 |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生物圈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分析,有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有生活在地面上的生物,有生活在空中的生物,也有生活在土壤里的生物.
本单元是以生物生存的环境为主线,分别介绍水中的生物、地面上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土壤里的生物以及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了解各类群生物的主要特征,探讨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本节是第10章中的
第一节第一课时,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水中动物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为下面陆地的生物学习埋下了伏笔.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名称,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水中动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难点:进行"观察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的活动. 依据:本单元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了解各类群生物的主要特征.而本节主要介绍的是水中的动物,水中生活最多的就是鱼类,主要从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对鱼类进行观察,所以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进行"观察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的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实物、图片、导学案等引导学生从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观察鱼类,讨论分析归纳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经过小学的科学课学习和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生物课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但这些学生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习惯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一类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按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的思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以及课外视频、图片、金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观察. 本课时主要的学习目标是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由于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对新鲜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教给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言 展示图片,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最美丽的行星叫什么?(地球)地球上有陆地,也有水域环境,其中水域环境占了多大面积?占了71%,大自然孕育了水,水孕育了生命.今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欣赏绚烂多姿的水中动物. 课题"水中的动物"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自然引入课题,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一:认识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水中的动物多彩纷呈,他们有的选择在池塘小溪内安家,有的选择在江海湖泊里徜徉.让我们一起进入到活动一:认识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