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2019-07-04

只有死贪心,化禀性,把伦常尽圆满了,方能真正达到三界合一,五行攒簇、四大界达通的地步.三界性心身,是人的生成来踪,要清除性心身的阴面,充实其阳面.某儒者问: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究竟谁说得对? 先生说: 都对啊,性善,指天性说的;

性恶,指禀性说的;

性无善无不善指习性说的. 这简短的解答,却道破了几千年未有解决的疑案.先生经常教导后学要 去习性、化禀性、复天性 .世间纷纭复杂的事物,人们形形色色的思想,到底怎样辨别其是非真假,衡量其阴阳消长呢? 三界里的天命、宿命、阴命,乃是最好的识别和衡量的标准,所以先生教导人们 要止宿命、消阴命、长天命 . 四大界,志、意、心、身是四种不同的境界,扩充起来,宇宙万有,无所不包.先生说: 五毒(恨怨恼怒烦)了尽,就是因果了(是出身界);

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出心界);

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国了(超出意界而达志界). 这段话,是简明指出了如何了脱尘寰,直达圣域的基本纲领. 五行,是先生沿用了古代金木水火土五个代词,但在内容和用法上,却与古代所讲的五行,有所不同.而是重在化除五行性中气禀之偏,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反阳.至于家道伦理,以至社会,也无不贯穿着五行,故不可与古代五行之说混为一谈.又如禀性、天命、宿命、立业、立命、立身、性命、先天等词的含义,均与前人讲的有所不同. 先生讲道多用乡言俚语,但却从这些浅近而朴素的语言中,讲出了继往开来的大道理.例如:不争、不贪、不怨人、找好处、认不是,这对于后学来说,是多么熟悉的话呀!这每一个字,都有千斤分量,它代表了最浅而又最深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作起来却须要下很深的功夫啊!它不仅是尽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疗病的主要途径.在家庭来说,它是解决纠纷与苦恼的关键.例如,婆媳之间的摩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恐怕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吧(是有根据的).那么丢开了找好处、认不是,再用什么办法,能突破这个难关呢! 人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是否都生活得真正幸福,没有苦恼了呢?如果仍然有苦恼,怎样解决呢?尤其是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显著,这都不得不在人们的自心上找原因了.况且,人们的贪欲和物质要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由财物上所造成的苦恼之外,还往往是因气火用事,彼此相怨,或性情不投,相互疑忌,造成反感与纠纷,甚至酿成一家人同室操戈.例如:夫妻反目,父子相争,婆媳不和,等等这就不能不在人们的自性中,找根源了.因此说,人们的环境与遭遇,多是个人心性的反照.总之,人们的痛苦与烦恼,一般的来说,不外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贪心,一是禀性.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禀性各有所偏,而禀性的根住在心里,二者相互作乱,便给人们带来了无边的罪苦,轻则烦恼度日,病苦缠身;

重则无恶不作,身败名裂.因此,先生谆谆教导后学,要去私心,化禀性最后达到圆满天性.惟有性天之乐,方是真正的乐.况且带着私心的人,又怎能进去大同世界呢?这并不单纯是为了解除人们生活中一时的痛苦,而更重要的,是欲作完人达于至善的根本途径. 先生的话,都是些通俗语言,读起来似乎好懂,但欲彻底领会其精神必须通过躬行实践,尤其关于性理方面的论述,更是如此. 以一不曾读书的农夫,目睹世态之恶浊,竟有救人救世的胸怀,毕生致力于大同事业.其学说之影响,若是之深远,笃信力行之后学,若是之众多;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