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霜天盈月祭 | 2019-07-05 |
立足于 十二五 发展基础,特提出我市工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总体纲要.
一、 十二五 回顾 十二五 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强市、创新推动,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实现了新突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发展新成就 1.规模效益上台阶.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174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2705亿元,净增加153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304.8亿元增至2015年的627.3亿元(见图1),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0年35.1%提高到2015年44.2%,工业在全市经济占比逐年提高.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不断提升,由 十一五 末的264.43提升到2014年末的317.55.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8万元/人提高到27万元/人,规上企业企业利税由138.5亿元提高到314.2亿元;
销售收入1314.55亿元到2662.1亿元,呈现出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良好发展态势. 图1 2010-2015年工业增加值情况表 2.有效投入持续扩大. 十二五 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350亿元,是 十一五 时期的2.7倍(见图2).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多项.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 图2 十一五 和 十二五 期间工业投资完成情况表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 期间,我市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三大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市发展的主导产业.2015年,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549.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0.6%.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36.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2015年全市私营企业数达到4.01万户,比2010年末净增2.42万户;
个体工商户数达到18.96万户,比2010年末净增4.13万户. 4.品牌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 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96.6亿元、477.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5.4%.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62家.安庆工业拥有省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758个,其中,国家级称号209个,省级称号549个.工业产品获得中华老字号4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 5.绿色发展初显成效. 十二五 期间,我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下降18%的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1.15吨标准煤下降至2015年0.86吨标准煤.圆满完成省部署淘汰13个落后和过剩产能项目,关闭非煤矿山84户. 6.两化融合深入发展. 十二五 期间,我市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先后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 两化融合 示范企业,41家和47家企业获得省级和市级 两化融合 示范企业.7家和6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其中2家企业通过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成功申报 宽带中国 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电信普遍补偿试点市.2014年,我市两化融合评估综合指数86.51,位列全省第三.
(二)存在问题 1.工业企业规模竞争力弱.2015年末,全市有规上工业企业156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27.3亿元,户均增加值为4013万元,同期全省平均为5463万元.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小,进入全省百强企业仅4家. 2.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弱.2015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197个、研发人员5615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3727人年,研发经费支出9.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6位、第10位、第9位、第8位.研发机构平均经费支出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一半. 3.中低端产业比重偏大.我市工业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工业产品结构为原料、配件、零部件等,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缺乏整机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 4.园区平台功能不强.全市现有各类开发区17家,其中国家级2家.开发区规模不大、平台不强.2015年全市开发区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22.7亿元,占全省7.5%,实现税收40.4亿元,占全省3.7%.开发区入园企业层次偏低,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15年全市开发区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数为4911件、1822件,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4%、4.4%.每个开发区平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个,低于全省15个平均水平,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5.县(市、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部分县(市、区)主要产业趋同,未考虑错位发展,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各地在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不足,削弱了县(市、区)的经济联系.同时,市域工业带动力不足,与县域工业缺乏足够的聚合力.主要产业趋同加剧了我市区域内企业竞争,不利于区域资源共享,影响未来产业集聚和集约化发展. 6.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理念落后.我市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微企业,私营企业主知识层次偏低,一些企业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普遍满于现状.在经营理念、创新意识和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上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管理决策水平低,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