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无理的喜欢 | 2019-09-11 |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哲学的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哲学的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
2.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都有正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1.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五.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2)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 六.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批判功能 ②塑造功能 ③激励功能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七.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3)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八.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1.产生:①阶级基础②自然科学前提③理论来源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 2.基本特征(三个统一):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3.中国化: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3. 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2.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特点: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3)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绝对运动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与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对人的生理活动能调节和控制作用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要求(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 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两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即把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的存在通过实践变成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是唯一来源,不能把来源等于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问题新要求、认识工具、认识能力)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认识,发挥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积极推动实践发展.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1)客观性(最基本属性):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2.特点:(2)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追求真理:(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
认识的主体人类是时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包括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 (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特点: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 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有条件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①强调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