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06 |
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充沛;
春秋两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年季降水量不稳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550mm之间,北部470―500mm.无霜期147天. 2.1.4土壤 周围地域土壤为典型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等.海拔800m以上为棕壤,北部低山区为淋溶褐土.棕壤下部与褐土相连,森林草坡,半湿润、凉湿气候条件,有机质含量平均在5%以上,呈微酸性反映,土质肥沃,表层团粒状,心土层以下棱块结构明显;
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棕壤之下的中低山山地和深山河谷地带,母质以残坡积物为主,淋溶作用较强,表土层无石灰反映,无钙积质,颜色棕褐,土层薄中,质地砂壤―轻壤,含有石砾,适宜种杏、柏、刺槐等. 2.1.5水文 保护区范围属白河流域,白河是延庆重要的过境河流.白河属于潮白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境内,古称沽河、沽水,经赤城县、延庆县、密云县入密云水库.水量丰富,从源头到坝址,主河道全长146.7km,控制流域面积2657km2.白河在白河堡乡北梁西入境,沿保护区北部曲折东流至河口村纳红旗甸河,至菜木沟村有黑河汇入后,经沙梁子乡摩天岭南出境进入怀柔县.白河堡水库位于盆地底部,水库为6000多亩水面,建在白河干流上. 保护区的地下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灌溉回水和河流渗漏给水,其径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的控制. 2.2资源概况 2.2.1植物及植被概况 (1)野生植物资源 该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原始的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据古植物学家对孢粉化石的研究得知,在人类史前时期,保护区内到处密布着以栎类为主的森林植被,混生的阔叶落叶树种有榆、椴、桦、柿、槭、柳、榛等,在中山地带混生有以油松、侧柏为主的针叶林.在乔木林下及林缘空地上伴生着胡枝子、绣线菊、榛、蚂蚱腿子、溲疏、荆条、酸枣、六道木、丁香、山杏等灌木丛.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及战争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区内原始森林已不存在,目前的植物群落主要为残存的次生林或经人工抚育的半自然林.广大低山地区占优势的是次生落叶灌丛或灌草丛,土层较深厚处多已开辟为果园或果粮间作地.海拔400m以下,土壤侵蚀严重的阳坡以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占优势;
海拔400m以上的阳坡以荆条灌丛占优势;
阴坡以蚂蚱腿子、大花溲疏、三桠绣线菊等中生落叶灌木组成的杂灌丛占优势;
海拔800m以上的中山,森林屡遭破坏的地段是二色胡枝子、榛属、绣线菊属占优势的灌丛. 据调查,白河堡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109科424属911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6种;
裸子植物3科6属8种;
被子植物92科400属877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即国家II级保护植物胡桃,国家Ⅲ级保护植物核桃楸、野大豆、黄芪、黄檗、刺五加. (2)植物区系特性 白河堡自然保护区在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上,属东北地区、蒙古草原地区、华北地区交汇处,在中国植被区划上,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针阔混交林过渡地区,它既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征,又有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特征. 该区的植物区系在温带成分构成的大背景下,具有西南喜马拉雅山区热带成分、北部西伯利亚温带草原成分、东北寒温带森林成分交汇、融合的特点,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化分布的中心地区之一. (3)植被类型 白河堡自然保护区在植被区划中属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针阔混交林过渡地区,按照《中国植被》(1980)的分类系统和《北京植被区划》,将白河堡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区划为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纲、群系、群丛五个级别,其中以植被型、群系和群丛分别为植被的高级、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白河堡自然保护区相对高差大,地形复杂,植被类型丰富.据调查,保护区可分为10个植被型,它们是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灌草丛、草丛、草甸、岩生植被、湿生植被和水生植被. (4)群落结构分析 保护区内主要群落结构为:油松、落叶松、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