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翔的荷兰人 | 2019-07-06 |
1、D(A项xiāo改成xiào,B项qí改成jī,C项jīng改成jìng)
2、A(B项 指 改成 趾 ,C项 奈 改成 捺 ,D项 蓬 改成 篷 )
3、C(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融会、融合.
溶化:固体溶解.侦察:为弄清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侦查:指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为了查明犯罪事实,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节衣缩食:省吃省穿,形容节约.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琢磨:思索,考虑.)
4、B(A项语序不当,将 一双 移至 长长 之前.C项成分残缺,在 失望 前面加上 对于 .D项一面对两面,去掉 能否 .)
5、D(D项将 阿那托尔 改成 安德来 .)
6、B( 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错,原文是 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
7、C( '
名'
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8、D( 他们的姓氏和母亲血统关系密切 无中生有.)
9、D(会: 聚合 .)
10、C(①是赞颂李士谦遵循古人的遗风.②是说李士谦躬行节俭.)
11、B( 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 分析有误,原文 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
12、(1)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 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 (执:拘捕、捉拿.义: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 你 .一个要点一分.) (2)同乡人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了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诣:到.寝:搁置.树碑于墓:状语后置句.一个要点一分.) (3)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既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又写得极快.年纪不到二十岁,名声就已经在士大夫中很响亮了.(赡:充足,指文章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衣冠:代指缙绅,士大夫.一个要点一分,句意准确、连贯一分.)
13、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 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 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 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友善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 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道歉.士谦说: 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 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的面烧了借契,说: 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 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有一年又遇上了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积蓄,买来米饭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 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 有人对李士谦说: 您的阴德多. 士谦说: 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 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 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答案: 14. (1)①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写远山、近水、垂柳等,从听觉写莺语,从触觉写日暖、风来,从嗅觉写草香.②由远及近的写法:先写远山,再写近水,最后写身边的细草,层次分明.③比喻:莺语、草香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2)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