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 2019-07-11 |
二、烦恼障,烦恼是烦动恼乱之义,表达内心不寂静的状况.如果我们内在有什么心生起时,是不寂静的状态,那就是烦恼现行.在《宝性论》里,承许六度的违品――悭吝等的分别为烦恼障. 比如布施是舍心的体性,它的障碍是内心存在悭吝;
安忍是心不恼动的体性,它的障碍是心里有嗔恚.诸如此类,就是以违品障碍了六度修行.
(二)二障的作用 二障的作用有障碍道与果两方面.障碍道即是: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例如心中有嗔恚杂染,则障碍安忍波罗蜜多,令其不得清净;
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分别,致使波罗蜜多不能圆满. 二障障碍的是道与果. 道 是指波罗蜜多.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 比如布施时,心里悭吝难舍,没有办法只好给出去.这样的布施就不清净,因为内心有悭吝的杂染,这样以悭吝就障碍了清净的布施度.另一种情况:布施时心里没有悭吝,但有三轮的分别,计执有能施的我、所施的他、布施的行为,这样以三轮的分别障碍了圆满的布施度.也就是虽然布施达到了清净,但还没达到圆满. 清净 和 圆满 要按这样来区分. 或者在修持安忍时,遇到别人恶骂,由于自己没有通达无我,就只能按捺住心.这样按捺时,心里不停地在分别、执著,这种心当然不清净!这时候,心里潜存的嗔心种子已经现行,虽然是在克制,不使他表现出来,但里面念头动得很厉害,身心各方面的杂染都有,所以以嗔恚就障碍了清净的安忍度. 另一种情况,也是听到别人的恶骂声,但因为自己了达无我,没认为有个 我 受到侮辱,这样心里并不在意他的骂.也就是听到他骂的时候,不起任何嗔恚的反应,这种安忍度可以说是 清净 ,因为里面没有嗔恚的活动. 但如果自己只证到人无我,还没证到法无我.听到骂虽然不起嗔恚,但还有能取的耳识、所取的声音等二取分别,那就还没修到圆满.如果安忍时,不起嗔恚,又没有能忍、所忍,则是圆满安忍度. 就障果而言,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种智.如《小乘俱舍论》云: 主要障碍获得暂时解脱的同类恶心,都是烦恼障. 《大乘俱舍论》云: 障碍获得一切种智究竟解脱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出世间的果总的分为解脱和成佛两种.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即障碍脱离分段生死.所知障障碍成佛,即障碍现前一切种智. 主要 二字的意思是:
一、虽然所知障也障碍解脱,烦恼障也障碍现前一切种智,但是从 主要 的角度来说,所知障在感召生死方面并非主因,主因为烦恼障,所以只要断除烦恼障,就不再感召生死.举例来说,种子和水、土都是生果的因缘,但两者相比,种子是主因,只要烧焦种子,即使有水、土存在,也决定不生果.
二、虽然烦恼障也障碍一切种智,但是以所知障为主.即仅仅依靠断除烦恼障,仍然不能现前一切种智,只有断尽了所知障才能现前,所以从主要的角度就说 以所知障障碍一切种智 .
(三)二障数量决定 即一切障碍都摄尽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当中,不多也不少. 《辨中边论颂》中说: 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 即断言二障中摄尽了一切障碍. 根据《辨中边论》所说,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就从一切障碍中解脱.如果在二障中没有摄尽一切障碍,那么纵然二障全部解脱,也还有余留的障碍,不能说 一切障解脱 .如此反证,就能断定二障中摄尽了一切障碍. 对此,全知麦彭仁波切解释说: 其合理者:实际所求除解脱和一切种智之外更无第三种果,对此二者从主要作障碍的角度,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