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9-07-12 |
南海及其邻近热带海洋是我国海洋权益核心区域之一.加深认识南海热、动力学特征,不仅有助于满足海洋防灾减灾的国家需求,而且能够满足我国对该海域的军民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以往海洋研究多将南海作为一个封闭海盆,在海洋环流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中遇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对我们认知南海环流动力学提出了挑战.本项目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相结合,在南海贯穿流及其动力、气候效应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为全面认识南海区域海洋学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1)首次将吕宋海峡流入并经南海南部海峡流出的环流形式命名为 南海贯穿流 ,诊断了南海贯穿流对南海内部物质与能量收支的重要影响,从而确定了南海大尺度环流的开放性特征.基于观测证实了南海贯穿流存在的事实,并确定了具有年际变化的贯穿流流量;
进而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证实了南海贯穿流的变化特征与黑潮入侵的非线性动力学有着紧密联系.从而改变了以往认为印尼贯穿流是联系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唯一通道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西太平洋与东印度洋区域大洋环流理论体系. (2)揭示南海贯穿流对南海内区动力和环境的调制作用.发现了南海贯穿流主流系的正压/斜压能量转换是主导南海涡旋分布、生消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关键因素;
从地形―斜压联合效应的动力学角度阐明了南海贯穿流与南海北部陆坡地形相互作用是形成南海暖流的主要动力因子,确立了南海北部冬季逆风流即南海暖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内在联系. (3)研究发现在年际与年代际尺度上南海贯穿流对经典的印尼贯穿流进行着重要的热、盐调节,从而影响了区域气候变化.深入发掘与南海贯穿流有关的冷暖平流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反馈机制,较好地解释了1997/98年南海强暖事件,揭示了南海贯穿流与ENSO等事件的关联,从而为区域海气耦合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这些成果对南海大尺度环流的开放性特征及其与陆坡环流耦合机制、中尺度能量学提出了创新性认识,丰富了南海多尺度环流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南海区域海洋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数值基础,为南海古环境学和海洋化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海洋学依据,并为国际区域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项目主要骨干受邀在国际刊物担任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任主席与召集人并应邀做大会报告,大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上述成果均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并得到了国际有关学者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支撑本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54次;
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339次.本项目第一候选人发表SCI论文140余篇,总引1080次,H―Index指数达到16,到目前为止在JGR,GRL,JC,CD等一区和二区TOP国际期刊发表31篇,部分研究工作成为本领域的代表作. 项目类型:技术发明类 序号:1 项目名称:面向铁路安全行车的限速信息感知与协同新技术及装备 完成人(单位):谢胜利(华南理工大学),余荣(广东工业大学),李波(华南理工大学),龙军(中南大学),樊晓平(中南大学),王小可(深圳市丰泰瑞达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我国幅员辽阔,铁路交通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列车的安全运行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铁路交通布局中,10%为高速铁路,而90%为普速铁路(即时速在200 公里以下),普速铁路交通承载了大部分交通运输任务.目前我国普速列车主要采用的信息化技术为CTCS-1系统.该系统采用传统的人控优先、超速防护方法.在列车经过铁路临时施工地点相关区段时,需要进行临时限速操作以保障行车安全.在临时限速应用场景中,CTCS-1 系统的车载LKJ 装置通常难以及时更新其临时限速信息,只能依靠人工辅助方式进行限速信息发布,因此CTCS-1系统在列车临时限速场景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导致了多起重大事故.如2008年的4-28 特大事故,T195 次列车在临时限速区段超速行驶而脱轨,造成288 人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