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紫甘兰 | 2019-07-13 |
(二) 情. 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直接兴趣固然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但间接兴趣,即在理智指导下的行动的成功,同样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人的生理欲望能够服从心理欲望;
理智的满足产生的幸福感常常比本能的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更为坚实、持久.我让学生要在获得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 自己查字典;
独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词;
自己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再一鼓励,学生感情上充满了劳动者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三) 行. 人的行动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向何处动 ( 学什么 ) ,第二怎么样动 ( 怎样学 ) .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先说定向,即学什么 ? 越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越不知如何学语文.讨论时学生发言说: 学习理科,知道从哪下手,掌握几个公式就可做所有因式分解题,理科是学什么考什么.语文从哪下手呢 ? 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可哪次考试也不考分析课文. 是啊,从哪下手呢 ? 我让学生画其他科的知识树 ( 即对各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 ) ,他们很快就画出来了.语文知识树却无从下手,有的画了一堂课,还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后来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把语文知识列成这样几个大分枝:拼音、标点、难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阅读、写作.学生们感到自己看到的语文试题,基本都跑不了这样的程序.我们自学语文,就要学这几类知识.学生视自己对这几类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自学时的侧重面. 我想,让学生定向, 自己的教学必须定向,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少做无效的劳动.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我把这种系统的知识比成一棵有干、有枝、有权、有果实的树,叫作 语文知识树 ,尽可能教给学生一点儿可以当 定理 、 公式 性的东西,教给学生钥匙.比如阅读这个分枝,按照传统教法,学生只是一篇篇的听老师分析课文,常常是听了几年课也没掌握自己读课文的钥匙.我告诉学生初中阅读分枝上有三个小枝: (1) 分段归纳段意. (2) 归纳中心. (3) 分析写作特点.每一小枝又有几个可以当定理用的杈.比如分析写作特点这个小枝上又有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这样几个杈.杈又生小权.如表达的杈上又分为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这样几个小杈.小杈仍可繁衍.如描写又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我之所以把语文知识比喻为树,只是为了取其形象之长给学生系统的认识,树的系统性远不及科学本身的系统性严密,人们是不应该用科学的尺子去苛求比喻的精确度的.这样可避免重复劳动,学生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样除字词 ( 浸透在课文中讲 ) 之外,一个个的分枝讲完了,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初中语文知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
6 次画语文知识树,一次比一次枝叶更繁茂,这说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了. 由于这样归纳、分类、整理,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再通过他们写 ( 我的自我设计 ) 、 ( 中学语文知识简介 ) 、 ( 第X册语文教材分析 ) 等文章,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就基本知道了自己在哪个分枝的哪个杈上知识薄弱.学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就确定了. 其次是怎样动,即怎样学.学生学语文大多有这样几个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