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 2019-07-15 |
一、教材分析: 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七课《我的"未来名片"》一课自主活动部分综合运用图文混排知识设计并制作作品的拓展课程.本课为校本课程,是对现有教材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能够有效地贯彻活用教材、发展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等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启迪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效果 1.2课程内容标准 教材中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图文混排知识设计并制作作品,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将各种操作技能进行综合,本单元设计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发展. 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word的功能.
2、了解贺卡的组成和布局.
3、掌握页面设置的方法、文本框、图片、艺术字的输入方法.
4、学会更改图片、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 过程与方法: 利用word制作一张贺卡,体会word的功能,同时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大胆操作,激发学生创造力. 1.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重点:
1、页面设置
2、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和编辑 实施策略:复习巩固,合理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总结. 教学难点及其实施策略 难点:运用word软件解决问题 实施策略:小组合作讨论表述,教师指导学生,理清创造思路. 1.5教具准备 教学用PPT课件、素材图片.
二、教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等.
三、学法指导:知识迁移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等.
四、教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把握教材、活用教材、发展教材的理念,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在学生掌握word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材,通过制作作品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教学过程课程导入(5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能不能回想一下咱们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呢? 【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展示 师:大家都知道咱们每到节日,咱们都要买贺卡,同学们喜欢贺卡吗? 师:展示手中的贺卡,多么漂亮的贺卡啊!要是我们自己也能设计出这样的贺卡,那该有多好!如今,电脑技术能够使我们的这种想法成为现实.那么制作贺卡,用到什么工具软件呢?好多软件都可以帮我们来实现,今天我们用最熟悉的一个字处理软件Word来帮助我们设计一张精美的贺卡.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讲解(10分钟) 展示贺卡,和学生一起讨论贺卡的构成和布局. 页面设置 打开word窗口,观察贺卡的大小,进行页面设置,要求学生设置成常用的贺卡大小,一般宽度为18cm,高度为12cm,进行页面设置,要打开文件菜单―页面设置. 页面设置简单介绍页边距、纸张选项卡 (尤其是页边距,制作贺卡时尽量缩小到1cm以内) 图片的插入和编辑 操作步骤,选择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择文件夹下的所选图片,进行图片的编辑. 结合贺卡的高度和宽度,设置图片的大小和版式,简单讲解嵌入式和其它版式的区别. 文本框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编辑 文本框插入和文字直接插入有何区别? 文本框的文字容易移动 艺术字的插入与编辑 命令:插入―图片―艺术字 (提醒学生注意:艺术字也属于图片) 以一张圣诞节贺卡制作为例,演示以上操作步骤,将注意事项一一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制作贺卡,非常简单,只要了解贺卡的整体结构(贺词、赠与人与被赠与人三部分组成),就可以做贺卡了,但是贺卡怎样才算做得好呢?我们这儿有个评价标准(文字的大小是否合适:文字的颜色与背景是否协调统一,图片位置的摆放是否正确,版面设计是否美观). 另外,我们需要明白贺卡的制作流程,什么是制作流程呢?就是在制作之前,首先对贺卡进行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我们做贺卡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些标准来做,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做一张漂亮的贺卡呢? 师:大部分同学都跃跃欲试了,给大家15分钟时间,参照老师提供的素材,完成自己的作品吧!15分钟后,咱们比较一下,看谁设计的贺卡最漂亮. 第二部分(学生分组自主创作过程) (15分钟) 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回答,喜欢,想 回答:word,ppt,画图软件等 观看贺卡,说出组成:有赠送人、 贺词、落款. 认真学习更改页面的方法. 心中构造自己制作贺卡的大小, 领会制作贺卡的三个标准 为自己制作作品打下基础 精美的节日贺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贺卡的构成做到心中有数.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精神,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学生每三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巡视学生的设计,进行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做统一讲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第三部分(作品展示环节)(6分钟)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4分钟) 学生合作交流,展开讨论 打开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