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达达恰西瓜 | 2019-07-15 |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活动 在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新买的一本书翻个两三页就束之高阁了,又会换一种新书籍来阅读;
有的不能够坚持读完整本书,缺乏连贯性;
还有的在浏览完全是图画的册子.显然这样随意、零散的阅读并不能使学生从中受益,相反间接地养成了学生的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作为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学习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勇挑这一重担,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进清凉活水,并引导学生去探寻"清凉活水的源头".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就可以一生以读书为乐,一生酷爱读书的人,就会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由此可见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1.以"听"带"读".低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想自己读读吗?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家长买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以"文"带"读".面对五彩缤纷的课文内容,学生很容易投入真情感、真兴趣.要想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不能忽视课文这一重要"帮手".记得在教学《比尾巴》一文时,一位学生好奇地问到了文中动物的尾巴有何作用,我因势利导,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动物尾巴的作用的短文介绍给孩子阅读.第二天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交流时,孩子们个个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有个别认真的孩子还请父母上网搜集了其它资料,讲得滔滔不绝.又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当我将"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都争着抢着回答:"老师,那是因为青蛙要冬眠."没等我来得及问学生还有哪些动物冬眠时,他们已说出了好多个,蛇、乌龟、蜗牛……这些都让我欣喜.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