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翔的荷兰人 2019-10-18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为满足滁州市精细化工、硅基材料、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对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需求,滁州学院在2005年设置的应用化学基础上,于2007年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专业.

近年来,以应用化学省级C类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获批)为依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9年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13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校级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企业兼职工程师5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双能型 教师9人. 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智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吸收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固定床反应器试验装置、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JSM-6510LV)等价值2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联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实践基地7家.其中与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 金禾化工班 ,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省级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自2007开建以来,历经10年的建设,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借助企业课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做出特色,在省内同类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现已发展成为办学力量较强,学生素质较高,社会影响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特色较鲜明的一个专业,为社会培养了近500余名合格毕业生,现有在校生300多名.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教学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为着眼点,充分适应我校的 地方型、应用性、信息化、开放式 的办学定位,围绕滁州 精细化工、硅基新材料、盐化工 等支柱产业,加强实验室和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创新 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闭环系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化工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化工、石油、医药、能源、冶金、轻工、环保、材料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初步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三、专业建设目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我校的主要工科专业之一,充分适应我校的 地方型、应用性、信息化、开放式 的办学定位,使得学校的办学定位得到落实,专业方向进一步明晰;

围绕滁州 精细化工、硅基新材料、盐化工 等支柱产业,加强实验室和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创新 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闭环系统.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联能源及滁州市及周边地区化工新材料企业共建 分析测试中心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努力打造绿色化工核心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内涵得到充实;

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双能 素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办学基本条件显著改善,教学和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

对外交流更加广泛,国际化视野更加广阔;

力争办处办出专业特色,在省内同类高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发挥滁州 精细化工、硅基新材料、盐化工 等支柱产业优势和校内实验设备齐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分布集中的办学优势,依托我校化学化工类类学科群初步呈现的专业格局,优化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为根本,创新 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并总结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地方企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融合,为同类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坚持 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 的办学定位 以学校大力发展服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工科专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发挥滁州 精细化工、硅基新材料、盐化工 等支柱产业优势,加强并发展与地方企业(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联能源等),积极融入滁州市地方经济建设,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地方企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融合.同时,开拓视野,加强专业的信息化建设改造,争取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培养、企业服务和科学研究.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和教材建设 借助信息化实验教学改革、准工厂化化工实训中心、企业课题、企业合作班、校企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专项竞赛等,创新并做实 校企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精细化工、环保新材料、盐化工等企业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 根据精细化工、新材料、盐化工的企业需求,打造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提倡选用先进教材,积极选用 十

一、十二五 规划教材和应用型教材.根据 精细化工、新材料、盐化工 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争取校、省立项5-6门;

通过企业兼职教师与我院挂职锻炼教师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 滁州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 等校企特色课程4-5门. 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加大力度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建立 双能型 为主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开展 双师同堂 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针对性地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加大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以及实践经验强的高级工程师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和学术交流,追踪学科领域前沿和发展动向;

配合学校改革,出台奖励政策,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多源化教学团队. 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要求教师都需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行业、产业最新技术前沿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师的产学研能力.采取柔性方式引进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来带领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通过上述途径,建设成为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较强工程开发能力,以教授、博士和高级工程师为带头人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 (4)提升实验室建设内涵,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不断充实和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构建 化工科学专基础实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等融合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 服务地方分析测试中心 ,把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成市、省或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同时对目前专业实验进行改造,完善管理,提升内涵,不仅要满足专业实验能力培养的需要,还有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加大开放式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通过实验室信息化改造,不断加强和改进实验室管理和开放制度建设,保证基础实验室、部分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加快与企业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筑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最大限度地共享高校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