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笨蛋爱傻瓜悦 2019-12-03
Vol.

7 No.6 Dec.

2013 第7卷第6期2013 年12 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124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邵尚(1980-),湖南长沙人,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讲师,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 文化教育.

一、创作背景 《伤逝》发表于《爱与死》的13 年前,基于大 量资料的分析结论,两者之间并无相互影响.但是, 对照当时两国的文艺思潮,1926 年正式白桦派运动 期的第二年.白桦派的青年们信奉人道主义,理想 主义,主张正义与爱,秉持尊重个性,自我肯定的 理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时期 正是中国的 五四运动 盛行的时期,文坛的思潮 转由以民主,自由,人性尊重,人格独立为基调. 这一内在的历史变化使两国的文学界产生了所谓的 共振现象.在这个时期表现活跃的鲁迅尽管认为自 己的立场与白桦派的主张有所差异,但是考虑到在 中国人们的意识还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对于白桦派 的思想他还是表示了十分理解及肯定的态度.他翻 译了《一个青年的梦》,4 年以后又与周作人共同翻 译并出版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其中白桦派的作 品就占至一半,并且其多数文章都是宣扬其人道主 义思想. 鲁迅认为, 人道主义思想伴随着时代而变化, 具有其相应的理论价值.他用文学作为武器来批判 旧的封建道德规范,以此不懈努力的促使国民觉醒. 白桦派不仅推崇高尚的生活方式,还认识到文学能 锻炼人的自觉意识并提高人的精神水平.这一点与 鲁迅主张用文化改善国民性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他们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是在个性主义旗下的人道主 义,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其中心内涵是对人的 生命欲求的尊重.[1] 鲁迅认为应该认同白桦派的 自我肯定 及 个性尊重 的积极地一面.鲁迅在 发表《伤逝》之后于

1929 年发行了翻译集《壁下译 丛》.事实上他开始整理并翻译的时期与执笔写《伤逝》的时间大致相同.这本翻译集选取了四篇实笃,

6 篇有岛武郎的作品,白桦派作家就占了全体的将近 一半.从这一事实可以确定的是,从1925 年到

1929 年这段时间,鲁迅对白桦派的作品寄予了很大的关 心,其共鸣的结果应该可以说就是积极地翻译他们 的作品.并且可以认为也正是在这一影响下创作了 《伤逝》,因为与他以往的任何作品都不同的是文 中充满了浪漫的氛围并诉诸于感情这一点. 但是,鲁迅也并不是完全赞成白桦派的主张, 在对恋爱的认识这一点上,与白桦派青年们的幻想 主义及理想主义的主张相比,他更多的是扎根于中 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现实的, 真实的思考. 哪怕仅从 《爱 与死》与《伤逝》的对比来看,这个差异也是很明 显的.如果说《爱与死》是阐明了恋爱与死亡的关系, 那可以说《伤逝》则是怀疑地而且极其现实地提出 了生与死的问题.两个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都安排了 同样的结局,这不能用 偶然 一词来简单归纳. 作品的构成往往是起承转结,其中 结 是作品的 灵魂,也可以说是展示作者哲学的人生观的真髓所 在.所以,从《爱与死》与《伤逝》的结尾来分析, 二人在各自的作品中对于 爱情 死亡 与 生 的认识有共通点也有不同之处. 二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悲伤的结局 展开《爱与死》与《伤逝》进行比较会发现有 爱的离歌 ――试比较《爱与死》与《伤逝》 邵尚(湖南女子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4) [ 摘要]《爱与死》是武者小路实笃的代表作,小说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了爱情与死亡的博弈.《伤逝》是鲁 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讲述的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以武者为代表的白桦派所 提倡的人道主义思想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主人公原型及 作品的异同点,进一步探讨了其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作者的恋爱观. [ 关键词 ]《爱与死》;

《伤逝》;

人道主义思想 [ 中图分类号 ]I05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673-9272(2013)06-0124-04

125 一个大的共同点,即都是围绕爱,死,生这样共同 的过程来以主人公的生活为中心展开的.作品中的 男女主角都是相恋的爱侣,订婚或是结婚,在体验 了热恋之后,因为不同原因,女性都猝死.笔者虽 然对让女性死亡,留下女性生存这一点觉得不满, 但是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女性就业难,地位 低等情况对作者也就无从指责了.鲁迅和实笃都选 择以悲剧收尾,无需说是基于其人生观的判断.尽 管两者当时各自的社会状况与个人经验是不同的, 但对于恋爱,结婚的美好难以长期为继这一点认识 上却是一致的.只是鲁迅是明确具体表达的,而实 笃不如说是反向表达的.但是《伤逝》的悲剧结尾 不像《爱与死》中那么突然,文中详细描述了涓生 与子君感情渐渐生疏的过程.这也表明了作者想究 明悲剧原因的明确目的.目的其一,直视在那个压 抑的黑暗时代中生活的民众生活,通过涓生与子君 的不幸控诉社会的实态.其二,鲁迅表明了涓生与 子君的悲剧并非单单归结于社会的原因.以知识分 子涓生和子君为例,指出那些中途受到新社会思潮 影响却一知半解的青年们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其憧憬的甜蜜爱情必然会失败.其三,通过《伤逝》 传达了即使恋爱失败,作为人的责任就是坚强地活 下去是最重要这一信息.

(二)新生的希望 关于对失恋后的主人公的描写,这是两个作品重 要的共通之处.两篇文章中,遭遇了爱人离世的男 主人公从最初的悲痛欲绝到之后的与死亡对抗的过 程描述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小说都同样选择了以男 主人公拜托死亡的阴影,走向重生的道路作为结局. 失去了挚爱之后的两个男人都明确表达了要继续活 下去的决心.《爱与死》中的村冈说: 我唯一能 做的就是为了活着的人工作 . 《伤逝》中的涓生说: 新生的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同样是失去挚爱后的两 人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拼命寻求活下去的途径的 坚强意志.这也是两位作者人生观的自然流露.

(三)女性的 自我 意识不足导致悲剧 这两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不足而导致 悲剧这一点也是相同的. 《爱与死》 中的夏子说: 只 因为是女人,所说的就比不上男人这是陋习. 《伤逝》中子君的台词则是: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 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女性 地位完全不被认可的时代,用明确的语言刻画了拥 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特征. 但是实笃描述的夏子虽说有个性强的地方,但并没 有超出跟随男人的范围.当夏子和村冈两人处于幸 福的巅峰之时,出于自我实现的目的使村冈做了留 学巴黎的决定.为了成全对方,夏子把漫长的等待 称之为 寂しい义务 ,她认为这种寂寞是作为女 性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这寂寞的等待中, 她没有自我, 更谈不上自我实现.夏子也曾是一位快乐的知识女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