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 2013-01-07 |
200 公里).
1997 年4月1日,全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 积提速.一个词语,迅成 热词 :夕发朝至. 这也是被逼出来的. 没有先行 提速 ,难有后来 高速 如今建高铁,1 公里双线,投入大概要
1 亿5千万元以上. 即便在
20 年前, 如新建普通铁路,1 公里投 入也通常要三四千万元. 而1997 年起的既有线大提速,尽量少改线、 少动土,多上新技术,投入平均
1 公里
100 万元 左右. 倒逼的是挖潜. 广深线经验给我们许多启示,就是一天
24 小时可以划分几个时间段. 对于有条件的线,可 以利用晚上的'
黄金时间'
段,专门开行'
夕发朝 至'
客车 (暂停货车),就这样,从北京到上海每 晚有
6 列同速跑.一列接一列,原来短暂的
10 分 钟行车间隔,通过挖潜,优化到了
8 分钟. 提速,最担心就是安全问题,出了事谁负 责? 傅志寰喟叹,必须找出路.一方面要加强管 理,另一方面上了安全装置.比如,红外线装置、 机车监控设备.当时想各种办法.如果当时有钱 的话,不会这么苦,直接就上客运专线.提速,是 逼出来的.
1997 年第一次,1998 年第二次,2000 年第三 次,2001 年第四次,提速线路达
13000 公里,基本 覆盖全国主要地区. 夕发朝至 , 朝发夕至 ,受 到广大旅客普遍欢迎.中国铁路大提速,在社会 上引起强烈反响.最重要是,老百姓受益了. 提速 一词,从此 借用 频率很高,作为热 词被收录进新版《现代汉语词典》. 中央电视台当时拍摄了一部
45 分钟专题纪 录片《中国铁路大提速》,特地滚动播放. 在傅志寰看来, 功不可没的 提速第一功 臣 ,首推韩杼滨部长.提速风险很大,也有不同 意见,但他敢于承担责任,坚决拍板. 铁路提速和高铁建设有个技术积累的过程. 前期技术开发非常重要.从广深线提速,一步步 攻关,到1997 年大面积提速,不断攻克新的技术 问题.中国铁路的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在提速 基础上,2003 年建成了全长
405 公里、 秦皇岛至 沈阳的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不同 于一般铁路,为保证这一工程达到从未有过的高 标准,专门开发了成套新技术,并由此创造了中 国铁路的众多 第一 和 率先 . 正如傅志寰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 提速 是 高速 的必要准备, 高速 是 提速 的 升级,没有先行的 提速 ,难有后来的 高速 .而 这一切,都得益于一支好的队伍.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对'
科学'
是对 的,对'
技术'
可能不一定对.科学问题,牛顿定 律,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不会保密.但是技术,尤 其核心技术,是保密的,买不到的.你要站到别人 肩膀上,别人说我不干了,一溜肩,你就掉到地上 了. 傅志寰深有感触, 我们也有教训.当年,我国 研制电力机车,是从仿制苏联型号开始的.还未成 功,苏联专家就撤走了,我们就从苏联人的'
肩膀 上'
掉在地上了.教训是很深的.别人不是都靠得 住的.关键要靠自己.大家憋着一股劲,奋斗十年, 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还是成功了. 从迎难而上、被逼出来,到始终不懈、自主科 研,这不止是铁路人. 从 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 从只有荆棘的地 方开辟出来 ,这是新中国
70 年来路的集体写照. 市场要换核心技术,难上加难 当年铁路大提速后, 央视拍了部纪录片,最 初没有刘志军的镜头. 第一次大提速前,他在党校学习,基本没能 参加有关工作. 审片时,傅志寰建议,请摄制组专门给他拍了 一段录像补充进去.从第二次大提速开始,身为副 部长的刘志军每次都牵头组织运行试验, 付出许 多.这是傅志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