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3-04-04 |
jfdaily.com 编辑:沈轶伦 执行编辑:张克伟 WEEKEND
本报记者 沈轶伦 40年,被改变的上海和其中的人 岁末回眸,盘点
2018 年出现在 知沪 版上的部分人和事.不难发现,这座城市始终向人 才敞开怀抱.以1978 年的奇迹之年为线,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悦纳人、改变人,而人也塑造城 市,推动上海进步. 笃鲜 腌 终盘点 年1978年2月28 日, 文革 后恢复高考的第 一届大学生卢新华到复旦大学报到. 他进校大 约一个月后,听老师讲解鲁迅的《祝福》,联想刚 刚过去的时代,结合自己一代人的青春经历,创 作激情油然而生. 周末, 他回到位于大连路
975 弄72 号,当时未婚妻家的阁楼,以一台缝 纫机当书桌, 从晚上六点左右写到凌晨两点 多.把笔一投,卢新华熄灯睡觉.影响整整一代 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伤痕》在上海诞生. 同年
5 月的深夜, 宗福先花了三周时间,一 边哮喘,一边拿着喷雾器,完成剧本《于无声处》. 他说,自己是把十年的恐惧、屈辱、愤怒,和反思、 怀疑、反抗,以及热血、激情、责任都注入了剧本. 那个刹那,似乎眼前的剧本是有血有肉、有爱有 恨的存在,他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了它. 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年份,上海孕育着 变化,这座城市的街角巷尾里,孕育着许多事 物的雏形,而这些事物,将完全影响一个时代 的面貌. 一1978 年9月底的一天,在上海市机电一局 标准件模具厂内,像往常一样,机器轰鸣,工人 干活.忽然,车间上方的大喇叭响起,播出了车 工邹振环的名字,要求他即刻去人事处报到. 在人事处办公室,干部递给邹振环一封 信,这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邹振 环道谢接过通知书后,申请用厂里的电话给 父亲所在的厂打了电话.此时,西南联大经济 系毕业的父亲正被下放劳动, 在厂里打扫厕 所.这是改革开放元年,恢复高考第二年.几 天后,报喜的卡车开到了北京西路,要到邹振 环家门口.但整个张家宅支弄太窄了,卡车没 法驶入. 送喜报的同厂工友纷纷从车上跳下 来,一路敲锣打鼓走到邹家.许多年后,成为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翻译出版史专家的邹 振环重访这片区域, 回忆这个时刻―― ―对于 邹家来说,这一年,是命运转折的时刻.
1978 年, 在普陀区的华师大二村
6 号内,33 岁的褚君浩得到了自己考上中科院上 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的消息.大学本科 毕业后, 他一直渴望能继续深造成为科学 家,但在非常年代,读书成了奢望.1978 年3月,随着郭沫若的讲话公布, 科学的春天来 了 .当年,粉碎 四人帮 后本市各科研单位 和高等学校第一次开展研究生招生. 在华师大的褚君浩家里, 房间只有
12 平方米,夜里父母睡大床,表妹睡沙发,表弟 睡书桌,褚君浩睡小床.后来,在外地工作的 兄姐把生下的孩子们送到上海, 托父母照 料,如此一来,屋内再无转圜余地.为了能有 一点温习功课的私人空间, 褚君浩每晚搭一 张帆布床,睡到屋外楼梯的转弯处.他借着楼 梯间灯光看书的样子, 感动了住在
5 号楼的 著名学者史存直和王养冲两家人. 两位教授 的蜗居当中,有一间浴室.没人使用的时候, 他们允许褚君浩来. 褚君浩就在浴室门口铺 一张席子,坐在地上,膝盖上架一块搓衣板, 看书、写文章.就着搓衣板,最终,褚君浩成为 上海当年录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