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2013-04-04

1200 多名研究生中的一员, 得以师从红外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汤定元, 开始了他在红外物理领域的科研生涯. 如果不是在上海, 他们会有怎样的个人 际遇?如果没有

1978 年,他们的人生梦想会 怎样? 二 在春风尚未到来之前, 心怀梦想的人,是 善于等待的种子.

1966 年,后来成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 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的杨洁勉,当时正读 初二.学校停课,家里住房困难,他就到当时位 于南京西路325 号的上海图书馆看书学习.由 于当时上图开放门槛从初三学生开始, 馆里 的工作人员以不到年龄为由, 将杨洁勉拒之 门外.从此这个极度自律的孩子,就将书房转 移到了临近上海图书馆的人民公园. 此后不 管冬来暑往,他每天六点就到公园,等着公园 开门后,边锻炼身体边等天亮.然后,就在透 进阳光的树丛中轻声朗读、背诵《诗经》、唐诗 宋词等直到

九、十点.那时候书籍匮乏,所有 的文本都是杨洁勉手抄的. 等到好不容易弄 来一套许国璋英语教材, 杨洁勉更是如获至 宝地每天阅读自习.这样自律的学习习惯,一 直被杨洁勉带到

1970 年江西铜鼓县的插队 生涯中.1973 年,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上海师范大学英文系,回到故乡.作为一名工 农兵学员,这次他拥有了 合法 身份,能理直 气壮走进南京西路

325 号上海图书馆了.杨 洁勉记得当时的读书氛围:在上世纪

70 年代 初中期,上图里许多类别的书还不对外开放. 唯一能看到外文书的, 是三楼外文科技阅览 室.在高敞的阅览室里,能进入这里的读者都 有争分夺秒的专注. 在天津路

414 号,当时的上海市美术学校 所在地,正在上海市美术学校绘画专业学习的 朱刚最向往的事,莫过于看大师兄陈逸飞的人 物写生.1976 年秋天, 在校学生到浦东上海船 厂实习.十月的一天,朱刚例行从家里到外滩 准备坐摆渡船去浦东船厂.但在摆渡处,听到 人们议论起来: '

四人帮'

被粉碎了! 等到了船 厂,消息已经传开,所有的学生熬了一个通宵,绘 制漫画.翌日清晨,同学们坐船回到浦西,将巨幅 漫画贴在外滩墙面上,等到贴完,天开始亮了.远 远走来了庆贺的游行人群.这是朱刚人生中第一 次熬通宵.两年后的

1978 年,朱刚毕业.后来,他 成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 学院刘海粟研究中心主任.而他的大师兄陈逸飞 在1980 年代初出国,成为蜚声中外的画家. 倘若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曾见证过时代的 大变化,那么在此后人生的任何时刻回忆起当 时,都能感到,大地回春时的不可抗拒. 三 即便在非常时期,上海的魅力也未消退.

1977 年,王诗槐从老家安徽考入上海戏剧 学院,第一次到上海.早在巢湖地区文工团时, 王诗槐就对上海隐隐有些好感.巢湖的团里有 一些上海人.从外在看,上海人总是在穿着方 面非常注意.即便在穿着统一服装时,上海人 会搭配一条围巾或者一枚胸针,上海人会穿一 双皮鞋来搭配西裤.在饮食上,上海人会在食 堂吃大锅饭时,取出一只从家里带来的小小玻 璃瓶,姿态优雅地从中拿出一只醉蟹,然后津 津有味地拆壳品尝.他们总是与众不同,像日 常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身上这份不自觉流露 出的体面和讲究,教人对上海这个城市也充满 好感和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土壤会培养出这样 一群人呢?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