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 2019-07-08 |
x i n mi n . c n
2 4 小时读者热线:
9 6
2 2
8 8 投稿: s h i j l @ w x j t . c o m. c n 读者来信: d z l x @ w x j t . c o m. c n B
1 2
2 0
1 3 年11月3日星期日 百姓纪事 /星期天夜光杯 让我们一起听书吧 年纪介轻阿听书啊? 作为年轻人, 当我拿着茶具走进书场时, 常 成为人们目光的聚焦点, 甚至有些尴尬. 被老头 儿老太太们点点戳戳, 那种感觉可真是怪怪的. 听这些阿爹好婆们絮絮低语: 年纪介轻阿听书 啊? 久而久之,许多书场的老听客们便认识我 了,跟他们熟了后,反倒觉得被别人注意的好 了,有时这种注意简直就变作一种对小辈的照 顾.假使一段时间没去常去的书场, 再现身时, 他们总会问长问短, 最近上班累吗? 女朋友 有了吗? 备感温暖. 我听书始于多年前一次偶然的起意.在那 个中午, 我顺路走进七宝茶馆, 在附设的书场里 听了我的第一场评弹. 冬天的下午,坐在长凳上等开书,没有空 调, 手脚都冻得仿佛被绷带缠住了. 冬日暗淡的 苍黄染到桌椅上,吊灯的灯光影影绰绰打在一 张张桌面上,墙壁破旧得像被面粉跟鸡蛋和浆 炸过. 上台的是两个老太太, 上首的穿着紫红旗 袍, 丝滑的质地;
下首的衣着粉一点, 略显娇怯 地攀着扶手上台. 此时, 之前趴着瞌睡的听客坐 直了. 书台的两旁取暖器开着, 对着演员摇着, 暗 橘色的光, 在陈旧的茶馆书场里很是绚丽. 有几 个听客一边听一边起劲地把花生米往嘴里塞, 刮辣松脆地嚼着. 那天说的故事我还依稀记得,两位演员的 名字我却记不住了, 但这不要紧, 重要的是我记 得随着书情的发展,人物一个一个从历史中被 老太太唤起, 跳到我们中间来.伴着故事, 一个 个噱头, 一段段口技, 一曲曲弹唱, 那两个老太 太就施着那般魔法, 把我牢牢地按在了凳子上. 我觉得她们简直就从天花板上放下了一个巨大 的水母, 把我们罩在这小世界里, 开开心心地听 故事.是的, 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们天生爱听故 事, 而她们天生擅长讲故事, 语调是那么自然, 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丝毫没有惹人生气的一本 正经. 你能想象吗? 老太太唱起来时嗓音就像草 莓一样新鲜. 从此,我对苏州评话和弹词的爱便一发不 可收拾. 我们自己的 咏叹调 我喜欢怀旧, 喜爱古典音乐.长久以来, 我 始终在练琴时反复琢磨如何更恰当地呈现出巴 赫、 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的晚期作品. 西方钢 琴文献此前始终在我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一 角,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这些作品, 赋予它们永恒 的美丽, 我还大量翻阅宗教、 文学、 心理学书籍. 我讨厌俗世的喧闹,总喜欢一个人在教堂不举 行礼拜或弥撒时静静地在一个角落演奏那些音 乐.我一直试图在这个世上寻找一顶属于自己 的避雨帐篷, 寻找一种真正适合我的生活态度. 直到遇见了评弹,这顶帐篷好似有了一扇可开 可换气的窗. 苏州评弹吴侬软语、 说表细腻、 唱腔优美. 不必细说评弹的历史或成就,也不需我来评价 她的艺术价值,何况她的那种美非三言两语可 以说尽道明.我只怀着那份在自己爱慕的女子 面前表白的心情说:她就是我们自己的古典音 乐, 是我们自己的 咏叹调 .曾经, 她是我们祖 辈、 父辈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次在徐文书苑, 著名弹词演员施雅君女 士问我: 你这么年轻, 为何这么喜欢听书? 我告 诉她, 评弹对我而言犹如 内心的节奏 , 她对 此甚为惊讶.有那么段时间的清晨, 我会边刷 牙洗脸边听徐云志的 《三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