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 2019-07-08 |
长衫化作盔 甲, 褶皱打理得整整齐齐;
马嘶的口技让人震撼并 感动得流泪,如此这般让我们听到活生生的岳飞. 木柴制作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松脆, 油分 的挥发使得弹拨时的声音更为敏锐, 加上演员们坚 持弹奏, 常常心爱地抚摸它们, 带着它们去过一个 个书码头, 使得它们变得更有灵性.文字从本子上 化作声音向我们传达. 树木筑了房梁, 造成纸张, 制 成乐器, 做成桌椅, 你能说树死了吗? 还是获得永恒 生命了呢? 于是, 我也把这点点滴滴记到我的笔记本里. 书场不该只是景点 听书固然是件愉快的事, 可是, 在这样的愉快中, 夹着一种心酸、 一种担忧、 一种惆怅. 心酸的是, 这些珍 贵的记忆, 当祖父和父亲们离去后, 就会像一溜烟似的 跟着离去;
担忧的是 年、 年后, 当祖父和父亲们 再也走不动了, 不去听书了, 还会有这些个书场可以让 我去吗?惆怅的是…… 我愿告诉你这么一件小事: 在浦东的一家书场, 一 位老人总是非常热心地在每回书前帮演员把三弦琵琶 抱上台, 就像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曾有一位说书先生 多次在那家书场演出, 得到老人的这般关爱. 但有一年 当那位先生再次去那儿演出, 没有人再来替他抱三弦. 原来, 那位老人去世了.这是件很小的事, 但是我觉得 它很大. 知道吗? 如果一位天天来听书的老人突然再也 不来了, 很可能他已经在天上听书了. 我还想要再告诉你另一件小事:我在七宝书场认 识一位老人, 腿脚不方便. 结识之后, 我们甚是相投, 于是, 多年来我经常骑车到他家, 然后让他坐在后面, 带 他一起去听书.他知道我要去的话就会早早到楼下来 等我, 哪怕我到得再早, 我都能见到他已经在等我.他 和我爸爸差不多大, 但是每次他坐上我车的那一刻, 我 就觉得我像是他的爸爸, 他在等着看到我. 你也能说这 是一件很小的事, 但对我而言就是很大的一件事. 在七宝,我差不多每次都可见到一位背弯成几近 直角的老人缓缓移行着去听书,我常常望着那背影发 呆: 评弹会不会就像这个背影一样地老去, 走向衰亡? 老人们都是如此悲观却又不甘心地道出了这种可能, 但我终究还是天真地想着要抓住那即将逝去的一缕 烟, 哪怕只是最后一缕…… 我知道这种艺术不会彻底消亡,因为可能最终仅 有的几家书场还会作为 标本 维持下去.如果恰好在 如七宝那样的 景点 , 游客们便会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留念, 有的还会发发微博, 表示自己也 听过 一次书 了, 演员们便成照片里的 活化石 、 恐龙 , 伴着台下 一批批的大众摄影家们, 尴尬地弹唱着…… 书场不该只是 景点 ! 它的文化脉络, 应该好好延 续下去. 苏州是评弹艺术的发源地, 你也许去过苏州游玩, 到过平江路, 那么下一次去, 如果可能的话, 请在中张 家巷拐个弯, 去评弹博物馆走走看看. 如果你恰好是中 午到的那儿, 还能听到一回书, 如果你凑巧见到了, 不 要急着把见到的拍下来, 尝试闭起眼睛. 与其让你的相 机记住它,不如让你的耳朵喜悦它,用你的心灵感受 它. 那个书场有着很好的共鸣空间, 即使轻微的一次弹 拨, 也会余音绕梁. 每次去苏州, 当我踏进那些熟悉的路径, 这些小 路都会交错地把我引进某一个书场. 夜晚走在这些小 路上, 它们有些凹凸不平, 昏暗的路灯打在上面, 我承 认我确实感到有些孤寂, 但是这份孤寂却把我的心和 历史, 和民族的曲艺文化, 和父辈、 祖父辈们的心联接 在一起.这些小巷就是流动的苏州评弹, 它们有着这 样的力量, 让历史在我心中的书场里常常回响, 站到 我的面前. 跟我一起进到书场来看看吧! 你看, 桌上放有三件 道具: 这是醒木, 在书情发展到关键时演员拿来起静场 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