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9-07-11 |
com 精神 窑 生活 远芳 除去蓝灰两色的立体护封, 《爸爸, 我们去哪儿?》 这本
32 开的书, 装帧素 雅, 好似一本可以随时揣进口袋的笔记 本. 它确实是一本笔记,里面记录了 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的故事,这些故 事非同寻常,因为这位父亲的两个孩 子都是终身残障, 一个没有活到成年, 一个只会不断地重复一句话: 爸爸, 我 们去哪儿?孩子们不能和这个世界沟 通, 永远听不懂父亲的回答, 也永远长 不大. 这位父亲是法国作家让-路易・ 傅尼叶, 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著称, 在 他大多数书稿和电视作品中,他夸张 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和观众欢欣愉悦, 但直到这本书出版之后,人们才知道 在轻松调侃的背面是令人绝望的沉重 现实. 如果说一个优秀孩子是一个家庭 的勋章, 那么有一名终身残障儿童则无 疑是这个家庭的伤口.勋章可以时常拿 出来擦亮, 伤口往往是独自舔舐, 哪敢 轻易示人? !所以从事创作三十余年, 出 版了多部作品的让-路易 ・ 傅尼叶直到
70 岁, 才终于有勇气提笔记录自己与孩 子的真实故事, 梳理自己的情感.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一次自我 心理修复以及与这个世界的最终和解. 在书中,让-路易 ・ 傅尼叶释放了 多年来面对始料不及的造化弄人的各 种情感: 沮丧、 困惑、 不解、 愤怒、 绝望, 还 有聊以自慰的幻想和无奈的自嘲.最后 他不得不承认, 所有的情绪都无法改变 无情的现实, 但是他不甘心终日愁眉苦 脸、 神情悲痛, 他认定自己虽然不走运, 但仍可以像其他普通的父亲那样爱着 孩子,那样深情地积极地面对这个世 界.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熟悉的方 式―― ―幽默调皮的文字, 看上去很无厘 头的玩笑, 嘲弄自己, 寻找一枚硬币的 另一面, 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有笑对人生 的勇气. 和让-路易・ 傅尼叶经历类似, 著 名学者周国平在经历了女儿罹患绝症 和婚变之后,闭门写作以此劝慰和开 导自己, 用自己微薄的资源―― ―哲学, 唯一的手段―― ―文字,记录了自己在 经历了个人世界的大灾难后所作的哲 学性的思考和感悟, 《妞妞―― ―一个父 亲的札记》 打动了无数读者. 但归结到 作者本身,记录和写作带来的情绪上 的释放―― ―意义远大于其为之带来的 名利.作为一出悲剧的男主角,他决 不是贩卖悲剧博取同情和眼泪,他只 是在痛苦的泥沼挣扎希望为自己寻找 出路. 相同的, 让-路易 ・ 傅尼叶说: 过去 不提, 不是因为怕丢脸, 怕被人用异样的 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 承受的痛楚. 这也是因为过去他没有放 下,
30 年后,他开始静心梳理这些年的 故事, 虽然奇迹并没有出现, 但通过写作 他成功地分离自我、 转移痛苦, 并寄望为 所经历的痛苦寻求更为积极的意义.据 统计大约每出生
100 个孩子,就会出现 两名残障儿童.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 上有 2%的家庭需要面对命运的意外打 击, 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或许, 从让- 路易 ・ 傅尼叶的记录中, 人们可以获得某 种启示: 漫长而充满未知的人生旅程, 我 们有可能不那么幸运,必须找到一种不 让自己被痛苦彻底淹没的方式. 李成 最近这几十年, 文章、 书籍出得很 多, 但真正值得一读再读的并不多.汪 曾祺的文字可能是个例外.想三十年 前,他的两篇连中篇也称不上的小说 《受戒》 、 《大淖记事》 甫一问世, 就惊世骇 俗, 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切切实实可称 得上是珠圆玉润的艺术珍品. 汪曾祺当然是以其不多的几十篇 短篇小说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也着实 写得好, 虽然他曾自称写散文是 搂草 打兔子 . 但这只兔子也确实很 肥 . 他 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一样,文字很活, 有 诗一般的意象可供人品味、 捉摸 (所以 人们也称他为文体家, 他自己也说年轻 时曾有把小说、 散文、 诗 打通 的想法) . 活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随意之所 至, 着手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