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 2019-07-16 |
1917 年9月17 日出生于北京,
1936 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
1944 年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8 年赴法国留学. 1952―1983 年, 调长春地质学院工作. 历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副主任、 主任、 院长助理和院长等职.1980 年被当为中国科 学院学部委员.
1978 年, 在中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主编的 《中国变质地 质图 (1:
400 万) 及说明书》 于198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4 年获第一届全国图书 奖提名奖.
1995 年他又荣获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10 年,因病逝世, 享年
93 岁. 董先 生是中国变质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 享誉国际, 为我国的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作 出了卓越贡献. 辗转求学, 以苦为乐 董申保,
1917 年9月17 日出生于江苏常州 的一个书香门第, 兄弟姐妹四人, 上有一个兄长, 下有两个妹妹.父亲董康为清朝末期进士, 出生 于江苏武进的名门望族,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 长、 司法总长、 财政总长、 上海法科大学校长、 东 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此家庭背景中成长的董申 保得以有充分的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董申保少 年时代先后就读于上海实学专修学馆、 上海东吴 第二中学、 上海华侨中学、 上海大中中学和上海 浦东中学.
1936 年9月,
19 岁的董申保考入北京大学 理学院. 当时的北大地质系名师云集, 如中国地 质科学创始人丁文江、美国著名地质学家葛利 普 (葛利普先生因反对美国参加一战, 不受当局 欢迎, 于是来北大任教, 开创了中国古生物学的 先河)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 P.米士等等, 因此在当时全校的院系中乃至全国 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 竞争也最为激烈.董先生 从小喜欢游山玩水, 对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特别 感兴趣, 加之
19 岁的董申保, 风华正茂, 年轻气 盛, 如果能考进地质系也是非常有 面子 的事 情. 于是在激烈竞争下, 董先生被录取了. 董先生 曾回忆说: 北大地质系全国有名, 同时也可满足 我游山玩水的心愿.至于什么是地质, 出去做什 么工作, 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虽然有 误打误撞 的原因, 但亲身接触到地质工作后的董先生居然 一门心思地爱上了地质这个学科.他明确知道, 干地质是很苦的, 找矿勘探地质考察, 还要经常 去荒无人烟的地区勘察.但他却更知道, 世界上 没有不吃苦的事, 搞研究就是以苦为乐. 在北大, 在知识的海洋里, 董先生为自己的事业寻找到了 一生的归属方向.
1937 年7月,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寇 迅速侵占我国领土, 爆发了 卢沟桥事变 , 北平 沦陷.正值大学二年级的董申保随校南迁, 辗转 去西南联合大学.据先生回忆: 因为当时迁移较 晚, 遂未能与迁移的大部队同行.晚走的老师同 学, 各自分散地离开北平. 因为日本兵占了保定, 只能从天津租界上车走津浦线, 从徐州转陇海线 到达长沙. 北平到天津的车站, 日本兵盘查很严, 看见知识分子和当兵的就抓起来. 那年
11 月份, 他动身离开北平时, 穿长衫戴礼帽, 装扮成商人 登上火车, 路上战战兢兢混过检查.他到了天津 租界转坐船到青岛, 准备乘火车到济南, 又听说 济南沦陷, 津浦线走不了, 只好再坐船到上海. 这 下圈子兜大了, 从上海坐船到香港, 从香港转越 南海防, 在海防通过法国人设的边卡, 最后乘坐 滇越铁路的小火车终于抵达昆明. 他像逃难的人 一样, 沿途一路颠簸, 绕了大半个中国. 而先期到 达长沙的同学, 不少人后来是翻山越岭徒步走到 昆明的. 国破家亡, 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 从 北到南一路逃难, 他除了行李, 什么书也没有带. 我们这一辈求学的经历是后代人难以想象 的. 董老曾经感慨地说.联大是由清华、 北大和 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形成.由于建校仓促, 并流离 辗转、 困难重重, 系中的图书、 设备奇缺.据董先 生夫人回忆: 当时联大由于一下子涌入师生过 多而导致房屋供给严重不足, 所以临时房屋都是 竹子墙、 草棚顶搭建的, 后来新建的教室及宿舍 也都是一些低矮的土墙泥地草顶(部分是铁皮 顶) 的平房. 遇到下雨天气, 则是外面下大雨里面 下小雨. 联大的学生多数都是以做家庭教师自筹 生活费和学费的. 董申保在北京的家已经深陷沦 陷区, 当时的时局是沦陷区被封锁, 不能为他提 供任何经济上的支持.他在联大生活极其艰苦, 也是以做家庭教师维持生活费和学费. 他当时做 家教时竟然连一件衬衫也没有, 只有唯一一件制 服可以穿,冬天就两套黄布制服, 然后一个棉大 衣. 吃的米有一阵是云南粮仓供给的. 那些米中, 有相当多的沙子、 稗子. 董先生自己也回忆道: 有两位教授的一家老少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 师母们为了生计还要摆小地摊. 中国的知识分 子是如此可爱, 君子固穷, 在最艰苦的环境下还 要给学生们呕心沥血地讲课, 即使生活再如何艰 辛, 也要为国培养一流的人才.而学生们也是颠 沛流离几千里来上课, 课堂上没有教科书, 没有 实验仪器也认真科研, 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 机会, 没有半句抱怨.董先生也和同学们不得不 到云南别的学校借实验室、 借教室.图书馆座位 少, 很多学生只能去街市的茶馆中看书. 晚上, 董 先生还要在微弱的灯下研读,眼睛本来就不好, 这下就更糟糕了.到了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