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2019-07-16

600 多年历史的六道口村,坐落于永定 河故道上.由于地势较高,水流不过来,六道口 种粮条件一般. 传说当年永定河发大水,村里一位曹姓大户 人家,不惜用馒头加固堤坝,才把洪水堵了回 去.曹家有一个叫曹作义的后辈,最早把做寿衣 的活计搞到村里来.

1977 年,在社队企业当业务员的曹作义, 在西安跑销售时,看到古装戏曲《十五贯》的海 报.平时喜好戏曲的曹作义,谎称自己来自河北 霸县评剧团.结果挤进去一看,戏是古装戏,戏 服却是东拼西凑的. 他回到天津发现,当地也演古装戏了.有文 化,脑子活的曹作义,打起了戏服市场的算盘: 古装戏能演了,光戏服就是多大的市场! 曹作义有戏曲知识,知道什么角色穿什么衣 服,他动员社队成员缝制了一批戏服,果然十分 畅销.然而,戏服生意好景不长,不到两三年时 间,就被南方精美的苏绣杭绣 击败 了. 我们起步早,可基础差,做戏服干不过南 方人. 在北京天坛公园附近的寓所里,今年

79 岁的曹作义提高嗓门说. 一次出差途中,他看到《羊城晚报》上一则 消息,称我国有近

10 亿人,按当时出生率和死 亡率计算,每分钟既有十几个新生婴儿,也有十 几个人死亡. 正愁戏服做不过南方人,我当时就想寿衣 或许有机会! 曹作义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寿衣款式流行清朝官服,从戏服到寿衣 的区别也不大.但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北方农村 来说,不光思想不够解放,如何按市场需求组织 生产,更没有开窍. 说来也巧,一户村民的亲戚在天津服装老字 号 瑞蚨祥 上班.利用这层关系,曹作义和另 外三户村民一道,冒着搞封建迷信的风险,偷偷 干起为 瑞蚨祥 加工寿衣的活计. 很快他们就忙不过来了.后来生产队也加 入进来,成立了村办'

利民寿衣厂'

.再后来, 村里人都来干还忙不过来,就放活给周围十里八 乡的农民. 曾参与管理过 利民寿衣厂 的村 干部杜庆邦回忆.那时,曹作义是寿衣厂的副厂 长. 为了打开市场销售门路,曹作义等人前胸后 背各扛一个大包,赶赴全国各地推销寿衣.每到 一家百货大楼,他们得等其他推销员都走了,才 敢进去. 我们这是好东西,但您可要撑住胆儿. 什么东西,拿出来看看. 对方一脸好 奇. 您可千万别害怕! 哎呦,这是什么呀! 往往寿衣样品一掏 出来,对方就被吓得直往后跳. 今年

46 岁的村民张立松,从16 岁开始卖寿 衣,一干就是

30 年.他不仅熟悉每一件寿衣的 生产过程,也熟悉每一件寿衣背后的文化禁忌. 后来出去推销就不用扛着大包样品了.包 里夹着相片,给客户一看,拿到订单就直接打电 报发货. 张立松回忆说. 前些年,我们会找一些气色不错的老人, 拍完之后,寿衣就当作报酬直接送给对方. 对 于卖寿衣是否也需要模特,张立松笑着向记者解 释. 这里面的文化讲究多了去了. 他边说边 拿起一件黑色寿衣, 河北山东一带,寿衣不兴 黑色,认为黑色是铁,穿着会把后代运气给压住 了. 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的界限,对于文化不高 的农民来说,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六道口人更愿 意让寿衣回归本质,大家也把寿衣当普通衣服来 看待,也能以质论价,质价相符. 不论穷富,临了不也得穿套衣服?! 杜 庆邦认为,寿衣是人生在世最后一套新衣,也是 最后的体面.虽然是一次性消费,最终随死者一 同火化,但这身衣服毕竟寄托着生者哀痛之情, 以及对生命最后的尊重. 寿衣是个良心活儿,坑人骗人会遭报 应! 他补充道. 不能有门牌没品牌 产品山寨模仿和品质参 差不 齐,仍是这个草根产业升 级破题的 命门 有人到了寿衣店,就是不敢进门,干脆把 我叫出去,替他拿一套寿衣. 从 利民寿衣 厂 退休后,曹作义在北京开过几年寿衣店. 记者在豆瓣社区看到一个讨论主题―― ― 如 何看待寿衣行业? 回复的高频词主要是 晦气、赚钱、不讲价 . 卢蕊开始理解,为什么客户到了六道口,就 开始不断压价砍价. 我们这儿是个批发市场, 薄利多销,谁也不会给别人扛价的. 鑫发祥、宝源祥、仁瑞祥、瑞义祥、御福 祥……村里随处可见 祥 字辈的名号,大多源 于老字号 瑞蚨祥 的启发,反映出整个产业自 主品牌意识尚处于低维模仿阶段.同样, 借光 天津布鞋老字号 老美华 ,当地寿鞋市场 也涌现出一批 华 字辈的商家. 眼下,六道口寿衣的注册商标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