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2016-07-01

(七)心电图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除极化状态 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 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

(八)血管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容量血管(静脉):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 前提条件:血流充盈 形成的基本条件 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九)动脉血压 每搏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影响因素 外周阻力: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O) 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 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务功能不全

(十)静脉血压与 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外周静脉管炎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是静 静脉回流 脉回流的动力,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全也受呼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呼吸运动、体位、肌肉收缩等的影响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膜腔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体位: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 血管→微静脉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直接通路(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骨骼肌中多见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十一)微循环 皮肤分布较多 毛细血管压: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成反比 微循环血流调控 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过程: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 将冲动传向中枢→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抑 减压反射 制、交感缩血管纤维抵制→心排出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使血压恢复正常 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 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3.3kPa(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 特点 反射最敏感 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心血管活 动的神经调节 分布:存在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上 心肺感受器反射:调节 过程:牵拉、化学物质→心肺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 →心率、心排出量、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 肾上腺素和去 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崾芴褰岷鲜寡苁账? 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 肾素-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RAS) 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 (最后形成的血管紧张素Ⅱ) 使我感缩血管中枢紧张 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十三)心血管活动的 使心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 体液调节 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 抑制肾素、醛固酮、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心钠素作用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 心钠素是利尿、 抑制交感缩血管中枢,同时心钠素分泌增加 利钠激素 血压升高时,保钠、保水及缩血管激素分泌减少,而排钠、 排水激素分泌增多 局部体液因素:激肽、组胺、组织代谢产物调节局部血流量 组织液形成: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十四)组织液的生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通透性 静脉和淋巴回流 占心输出量4%~5% 冠脉血流的特点 冠脉血液的特点 心脏每次收缩时压迫冠状动脉,会影响冠脉血流 动脉舒张压的高低: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时→动脉舒张压升高 →冠脉血流量增多 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心舒期的长短: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缩短) →冠脉血流量减少 腺苷强烈舒张小动脉 (十五)冠脉循 心肌代谢水平 其他代谢产物:如H+、CO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