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2016-09-29

其 修身之要 是:严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其 接物之要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都可以加以继承,给予新的解释,并向民众宣讲.2008年成立的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的重要理念是:用儒家的精神办儒学的事业;

扎根当地,为泗水新农村建设服务.书院已经为当地干部教师开办了多次文化培训班,效果良好.扩大而言,大、中、小学都应当参与所在城镇特别是农村社区文化共建活动,如温总理在教师节讲话中所要求的,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 .第四,它可以给学者们提供自由度较大的学术空间,自主研究,切磋学问,讲学交流,实行百家争鸣.从历史上看,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初都有地区文化的分野,然后走向全国,如儒家为邹鲁文化,道家为荆楚文化,法家为三晋文化,神仙家为燕齐文化.宋代新儒家,则有关学(张载)、洛学(二程)、濂学(周敦颐)、闽学(朱熹)之兴起,然后发展成为国家级主流学术.今天,由于民间书院容易摆脱 项目化生存 状态和不太受行政拨款、职称级别等的限制,学者们可以较好发挥自身学术优势,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开展学术研究,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有可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学派,并带出一支青年学术队伍,从而活跃整个国家的学术文化氛围,也会为学术大师的出现创造条件.这是我们的一种期待. 传承与革新:辛亥时期的高等教育 作者:朱庆葆 2011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与新旧政权政治上彻底决裂有所不同,民国初年,我国高等教育既继承了清末教育近代化的遗产,又根据新形势下的需求不断革新,加快了近代化进程,同时也体现出承前启后的阶段性特征. 恢复和发展教育以 启文明速进化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正式成立教育部. 虽然百废待兴,孙中山和临时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认为 学者,国之本也 , 查民国新建,凡有教育,应予提倡,乃是以启文明而速进化 .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恢复受战争影响的教育机构与秩序,另一方面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对清末施行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教育规章制度进行废止.如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通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等.对于高等学校,新政府通令各省,在有关规程尚未颁布前,应照旧章办理,同时要求各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尽快开学. 在新政府的努力下,教育秩序迅速恢复,新的学校纷纷建立.据统计,1912年,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全国学校数达87272所,各类学生数达2933387人,与1909年相比,学校增加近28000所,在校学生人数增加近130万人. 以培养 健全之人格 的现代国民为目标 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涉及教育的根本宗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虽然以日本为榜样,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体制,但在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上,仍然从维护自身的统治出发,把 忠君 与 尊孔 放在最重要位置.显然,清政府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大清顺民而不是现代国民. 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专制时代与共和民主时代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专制时代,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他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不合时宜,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蔡元培认为,共和时代,教育应当以培养 健全之人格 的现代国民为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行 五育 并举的方针. 所谓 五育 ,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军国民教育是指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在于养成健康体魄与自卫能力;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