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 2019-07-01 |
一、中心主旨 《秋兴八首》(其一)[来源:学科网ZXXK] 本诗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绪缠绵,断而复续,总写秋兴所感.首联直点秋景.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颔联紧承首联对秋景作更进一层渲染,以飞动、壮阔的笔触抒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使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颈联承颔联一转,江间承峡,塞上承山,菊开山间,舟系江边,这四句错综相映;
而江间塞上,状其悲愁,丛菊孤舟,写其凄凉.尾联转入秋思,处处寄寓客居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写出诗人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总之,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登高》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二、写作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 1.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这首诗从眼前 丛菊 的开放联系到 故园 ,追忆 故园 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州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州的往复. 2.情景的和谐统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
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企
图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咏怀古迹》(其三)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 有我之境 .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 古人即我,我即古人 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 古来材大难为用 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登高》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