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ieth | 2019-07-02 |
2、饮用水源 饮用水源地例行监测28个指标,全年监测12次.全市1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9%,其中10个水源地达标率100%. 开展横山、亭下、皎口、白溪、溪下等5个水库类水源地54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监测,均未检出有机污染物.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2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58亿吨,达标废水1.45亿吨,达标排放率91.65%.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6240.29吨,氨氮排放2366.14吨,石油类排放15.08吨.
(二)措施与行动
1、开展水环境污染整治.组织实施甬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科学控制和管理甬江流域内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在奉化江市区段率先开展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管理试点工作.开展印染行业专项整治,制定了我市印染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和发展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总量控制、清洁生产、适度集中三项原则,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中水回用率.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整治,取缔了20家位于水源地附近的非法生产污染企业,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19家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的畜禽养殖场,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纸作坊,饮用水源保护集中整治取得了明显实效.
2、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相应配套管网建设,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11个,总处理能力64.5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3%.
3、实施城市内河污染治理.市区完成截污纳管河道22条、完成疏俊河道26条,建设翻水设施,实施内河引水工程,加强内河水体水位调控;
实施了江东卧彩江、江北盛家河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试点和中后河、北斗河等河道水体绿化生态治理工程,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内河水质.
三、海洋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06年全市近岸海域功能区划调整划定5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2个,四类环境功能区2个. 全市近岸海域5个监控区域全为劣四类海水,超标指标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大部分海域还受到石油类污染.所有海域水质均属营养型,尤以杭州湾南岸海域富营养程度最高. 2006年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8起,累计发生面积2400km2,其中有毒赤潮4起,主要优势种为长崎裸甲藻、具齿原甲藻和旋链角毛藻,但未检出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未造成人员中毒和大面积养殖水产品死亡.
(二)措施与行动 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出台《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于2007年1月1日施行.加强近岸海域赤潮应急监测工作,出台《宁波市赤潮灾害、风暴潮应急预案》,制定赤潮灾害应急处理管理实施办法,有效落实赤潮灾害防治措施.积极推进海洋倾废管理工作,从严控制海域倾废活动,共启用海洋倾废区6处,倾倒物均为清洁疏浚物,倾倒总量约460万立方,未对周围海域造成污染影响,倾废区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
四、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已经完成,共有监测站点21个,覆盖全市所有城镇建成区,其中11个已开始联网运行,更真实地反映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1)二氧化硫 全市平均浓度为0.030 mg/m3,比2005年略有上升,浓度范围为0.006~0.044m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