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9-07-05 |
一个是医学院.建在上海吴淞,很漂亮.抗日战争开始后,同济大学被日军炸毁.同济大学内迁四川.德国人想在上海恢复这个同济大学,但是谈何容易啊!那个时候就在上海办了一个医学院,但不叫同济大学医学院,它叫德国医学院,从院长到教师都是德国人,但是学生都是中国人,那时候是大概1940年左右办的.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在中学,也不太了解具体情况.等我1945年毕业,进入这个德国医学院的时候,德国已经战败了,我在那里仅读了1~2个月.因为我在高中3年,在德国人办的学校念书,所以我的德文就不存在问题了,就可以直接到德国医学院念.在四川的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凡是在高中考进同济大学的都必须念一年德文,就是语言学,语言教育,不然你到大学就没法学,讲课也基本是德文的,过去的大学和现在不一样,以前的大学哪一派跟哪一派的,语言很重要. 记:分得很清楚. 王:所以你不懂德文,你无法念同济大学. 记:那时候相当于有两个同济大学了? 王:不是有两个,同济大学就一个,在四川.上海的叫德国医学院. 记:那您什么时候就确定自己想念医. 王:在中学嘛,初中毕业以后,家人决定我要念医,因为德国的医学好,其实这也有一定的片面,英美也不错.高中三年对一个人很重要,像我很多习惯都是高中时培养的,比如我这个时间的观念,我不是说最强,但是从来不迟到,这全校都知道,我几十年来开会从来不迟到,就是受那个环境影响.华德中学一半是德国教师,一半是中国教师,德国人教德文、生物、化学、物理、音乐;
其他的历史、地理、中国的语文就中国人教. 记:那现在还保留这些教材吗? 王:没有了,哪还有,多少年变迁啊! 记:那您现在还看德文书吗? 王:我现在不看,到了中医学院就不看了.我大学毕业以后,那时在协和,后来到江苏医学院,它们的图书馆还有德文的医书,我有时候看一点,但是后来这个历史变迁,你就不体会了.解放前我们学德文的,英文的,解放后也都是俄文. 记:俄文?那为什么变成俄文了?那您那时学俄文了没有? 王:学了,那时候规定所有大学都学俄文. 记:那您觉得语言对医学的影响大不大? 王:这个对医学影响倒不大,如像讲人体结构的解剖,像生理课讲功能,这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教师不同,教学语言不同,内容基本一样,后来全国讲俄文,我那时在协和,已经大学毕业 了,在进修,我们就脱产学习. 记:那您大学毕业没上班就直接去进修了? 王:我1951年7月进协和,到1953年不到两年时间在协和,其中3个月学俄语. 记:您在协和学的? 王:在协和学的.因为我有德文基础,俄语跟德语有好多类似的,德语基础学俄文比有英语基础学俄文要容易一点,所以我念俄语还可以.学校要学俄文,老师也不够,因为教师也要学俄文.教俄文的教师,他医学不懂,教学生可以,教师都是大学老师,专业不同,一般的俄文老师无法胜任.1954年我在江苏医学院工作,被学院派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用俄语班学习一年,回校后除继续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要兼任医学专业俄语辅导老师. 记:那时候学的话对医生有什么帮助? 王:不是帮助不帮助,是所有大学生都要学的. 记:是规定学的?不管你是什么专业? 王:不管你是什么专业都要学. 记:对学习是不是很有用? 王:不管你有没有用都要学,这是国家规定,很多人不一定有用,但都得学,这是国家规定. 记:那我看您简单算一下,从您高中学德语,俄语专门到那边进修了一年.那您在语言上的时间就很多了. 王:是啊,因为我是药理学的老师,那我不可能教俄语,对不对?医学那时候基础力量非常薄弱,国家给我们进修就是要加强医学的基础,那我不可能改行去教俄文.医学院校的俄语老师只能俄语,他医学不行,尤其是专业.但一般的科普他可以教,头、脑、脸、四肢、什么躯干,这可以,但搞专业,那老师怎么弄啊.所以学校弄了两个老师,一个临床,一个基础,我就是基础的,每个礼拜,一个下午,就是大家都不搞教研,就是学俄语,我呢,就是俄语辅导,所以有俄文基础老师不懂的,就可以来找我. 记:那您都看得懂啊? 王:我当然看得懂.解放后建国初期,苏联跟中国不是很友好吗,签订友好条约,给中国很多的支持.那个时候啊,俄文书刊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政治的.医学论文我订一份《药理学杂志》.这份杂志一年六本,才几块钱,所以很便宜.我那个时候,一个月工资60块钱,后来又订了一份《生物医学公报》,那个比较基础的杂志,后来呢,《医学公报》不订了,我就订药理的,我一直订,订了好几年啊,后来因为中苏关系紧张了嘛,这都没有了. 记:没有了? 王:很贵了啊,你要订可以,你订六本以上杂志就要上百块,那我们当然付不起. 记:就是您的工资还不够订它. 王:所以我就不订了.我以前也挺喜欢那些杂志.一年以后我就将它装订成册. 记:那东西早遗失了吗? 王:早就遗失了,搬来搬去的,那些东西都是累赘了.60年代以后,基本没有了.本来苏联的医学,就没有英美发达,我那时候学那个,第一,国家硬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