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 2019-07-07 |
(七) 语文命题人:黄瑶 李显亮 刘婧 田芳 刘新民 谢兰萍 审题人:李显亮 谢朝春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 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 风 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 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 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 风 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 风 ,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 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 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 风 实际上就是 礼 ,就是 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 风 ,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
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 风 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 看法 ,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
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 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 礼 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
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 约定俗成 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
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
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 礼 、 社会行为规范 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 风 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 风 ,实际上就是 礼 ,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