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CcyL 2019-07-08

一、理解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的能力. 所谓 关键词语 是指承载作者要表达的较多、较重的信息或感情的那些词语.这样的词语可能是实词,也可能是虚词.特点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些词语:①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②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态度的词语;

③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词语;

④在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词语;

⑤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⑥用法 反常 的词语.这类题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只有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包含的特定意义或深层含义,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所谓 重要句子 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一般说来,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这样一些句子:①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 文眼 .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等.③内涵较丰富,或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警句、比喻句等.④结构比较复杂,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必须遵循 句不离篇 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以防断章取义.

二、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1.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设题点. 信息,是指阅读材料所阐明的观点、知识,提供的消息、情报,以及印证观点的事实,包括一些文学资料、人名、地名、数据等. 筛选信息,就是说考生读完一篇文章,应能准确理解文章说了什么,没有说什么,题目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若这些搞不清楚,当然谈不上理解了文章. 筛选 和 整合 是指获得信息的过程. 筛选 强调对各种信息的性质、价值、作用等作出判断和选择;

整合 强调在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提炼、重组. 从命题的实际看,命题者易在这些地方设题: (1)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比如1999年高考第21题第二问是: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考的就是对本文主旨的辨别、筛选和概括. (2)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层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如1998的高考大阅读第1题: 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该句就是这篇文章前半篇的概括句. (3)文中的过渡句.过渡句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比如1992年高考大阅读题的第三段开头一句是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风格也多样化. 这既是过渡句,也是主旨句,借助于该句可以迅速准确答出第4题 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内容 (取其 技法 、 风格 两个概念) (4)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 眼睛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比如1996年高考大阅读的第3题: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

迷'

的原因是什么? 而该文的标题即是 贝多芬之谜 ,因此,分析时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局限于一段. (5)文后的注释.高考题中的阅读材料一般不是加注释的:如果有的材料加了注释,这就要高度重视,因为这可能与试题有关.比如1991年高考34题,作者为什么说 特殊的日子 ?要解答此题,必须联系该文后的注释(托翁的生卒年月) 2.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解题规律. 从难易程度上讲,信息有显信息与隐信息之分.显然,前者是较容易的,但命题者也不会轻易地让考生从文中提取原话,而是让考生对几处原话再加工整合,用某种适合的语言形式把这些信息再组装起来.对隐信息的筛选、整合可能会难一点,考生要确定搜索区间,然后再从相关的间接证据去推断,最后再用合适的语句、合适的语词嫁接组装起来. 总起来讲,做这类题,首先是确定搜索范围,然后提取关键词语,或者对某些关键词语进行改造,第三步就是将信息点组织起来,确定信息顺序排列的前后,判断信息的主次轻重.对于隐含信息,又相对地多了一步推断的过程,因为没有直接可提取的词,就需要从相关的证据来间接推断. 需要注意的是,标题、注释、过渡句等地方也是搜索的可能范围,甚至有时候,重要信息就躲在这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