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2019-07-10
葛兰西与当代西方文化批判思潮 于文秀??2013年11月07日10: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20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传承了意大利哲学的优秀传统,而且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方法,并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葛兰西的研究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哲学维度,尤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的阐发,他曾指出: 实践哲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

要素'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或丰富了某些文化思潮.然而,所谓的正统派却忽视了或者根本不知道要研究这一事实的重要性和意义. 葛兰西强调实践哲学所具有的文化与政治的双重性特征,意在反对任何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反对简单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实证主义抑或机械论的做法都无法彰显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髓,只有 实践哲学 ,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批判 物质一元论 与 精神一元论 . 葛兰西的哲学思考囿于十月革命后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法西斯主义上台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背景下.在狱中,葛兰西总结了欧洲革命的失败与教训,分析了革命运动失败的症结.回顾西方工人革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葛兰西意识到,就西方国家而言,取得霸权的重要性甚于政治领导权,而霸权的获得不是一个短暂的暴力过程,而是一个缓慢的理性化进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葛兰西创造性地提出西方革命理论,即意识形态文化理论.在葛兰西的哲学理论中,市民社会、霸权和知识分子问题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主体.与此同时,葛兰西还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论,他尤为注重上层建筑的作用,坚持从市民社会理论这一认识维度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批判,并始终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在国家和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葛兰西的哲学理论在实践哲学的文化内蕴上丰富和延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的范畴和理论宽度,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和当代价值,作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他的哲学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先河.作为当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主力,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还有后殖民文化理论,都受到了葛兰西的影响. 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当今的国家关系时,依然可以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及霸权理论中找到某些答案,作为探讨霸权与世界秩序、各种霸权机制以及反霸权的潜在可能性等政治实践问题的思想资源,葛兰西的理论依然能够继续为我们提供理解当代世界秩序的有效启发和解释依据,为当代批判理论的文化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评提供新锐的视角与理论武器.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当前西方文化批判思潮若干问题研究 负责人、黑龙江大学教授) 王卫平:重建文学批评价值体系 ??2013年02月19日08:47??来源:光明日报 近几年,在谈论文学时,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要牵扯出或归结到文学的价值尺度问题.比如,如何评估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和不足?如何重构文学史?如何遴选经典?如何增强当下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现实力量?这些都涉及到文学的价值观问题.温儒敏认为: 说到底,现今非常要紧而又缺少的还是相对认可的某种价值评价标准. 孟繁华说: 让批评有是非观、价值观和立场,是纠正当下批评被诟病的最好手段,也是维护批评最高正义的有效途径. 丁帆一以贯之地严厉抨击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和乱象的形成.可见,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原则问题,亟待进行深度的反思、广度的整合和系统的重建. 文学有沦为各种欲望的竞技场与表演场的倾向 当前,价值重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以往单一的、单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走向了多元与多样.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冲击着人们的精神防线.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就不仅是审美的对象、精神的圣殿,也有沦为各种欲望、欲求的竞技场与表演场的倾向.创作上的纷繁复杂,产生出批评中的价值迷失. 首先是价值的混乱.在经济多元、文化多元、生活方式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形势下,出现了创作和批评的价值混乱.不同的人在价值立场、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尺度上存在着分歧甚至冲突,不同的批评主体面对不同的批评客体,甚至是面对同一个批评客体往往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以往一元的思维方式、单一的价值观念、统一性的评价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文学现实了.这原本是历史的进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混乱的局面中,一些荒谬的价值观大行其道,比如对暴力的欣赏、对强权的歌颂、对色情的纵容等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 再是价值的虚无.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评价,评价就要有标准,有尺度,有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任务之一就是确定作品的价值如何,因此,价值判断本身必不可少,很难实现价值中立,文学批评也不应该追求价值中立.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过,许多批评家,可以对一部作品进行长篇大论,旁征博引,但他惟独在这部作品是好还是坏、是平庸还是独创这样一些要害问题上语焉不详,他拒绝下判断,批评对他来说,更多的只是自言自语式的滔滔不绝,并不触及作品的本质.这种批评的特点是晦涩、含混、在语言上绕圈子,它与批评家最可贵的艺术直觉、思想穿透力和作出判断的勇气等品质无关.一个批评家,如果不敢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不敢在审美上冒险,也不能在新的艺术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发现它,并对它进行理论上的恰当定位,其价值就值得怀疑. 其实,长期的价值缺失,或者说缺乏批评立场,是导致上述价值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价值虚无更为严重,表现为对以往公平、正义、崇高、奉献、理想等固有的、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进行消解和嘲笑. 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 建构适合当下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全局性、包容性、复合性和稳定性等原则和特征.由此出发,就会发现以往一些批评家的提法存在着偏颇和局限. 比如,有人以 启蒙 、 人性 或 人道主义 作为文学评价的最高原则和标准.这自然是重要的,但不是文学的全部,它容易导致对文学社会内容的否定和对作品其他价值的忽略. 有人提出应该不折不扣地遵循 真善美 的标准.其实,它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正像作家阎连科所说: 文学是非常丰富的,卡夫卡的《变形记》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难道我们不认为它是经典吗?18世纪和19世纪,文学作品的确带有更多的真善美的感受,但是到了20世纪的文学,真善美的元素在逐渐减少,比如《第二十二条军规》、《铁皮鼓》等,几乎所有20世纪的文学经典都不再像19世纪的文学那样存在大量真善美的东西. 文学在变,文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有相应的调整.文学作品除了具有内容的、艺术的、美的要素以外,还有精神的、情感的、趣味的、消遣娱乐的等诸多内容,这些东西怎么能视而不见呢?还有人认为文学批评没有恒定的价值标准,如有,那一定是美学的标准.这种观点更站不住脚.美学的标准怎么能包打天下?这不是典型的 一元论 吗? 任何单一的 主义 、 标准 都不能覆盖所有文学.文学是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