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 2013-08-24 |
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经说道: 凡一大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 . 大师之语,将风俗习惯即民俗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斯是实言.风俗习惯即民俗文化,是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其根脉的延伸,时代的历练,当然逐步演变成为区域文化以及国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区域、国家振兴发展的重要实力支撑.因此,保护传统文化,移变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是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采取根本措施予以保护、挖掘、弘扬、运用、创新的大任务. 概况及传说 二仙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与武陟交界处(原温县、武陟和沁阳市交界处),故当地人将之称为武温贞泽二仙庙.此庙为道教寺庙,一年共三次庙会,分别为正月初八祭拜火神的庙会,农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祭拜二仙姑的庙会.这里的庙会融合了传统的信仰观念与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说真实地再现了当代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俗民群体的信仰生活 二仙崇拜是上党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信仰,流传甚久. 二仙姑信仰始于汉,二仙庙实创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现已被列入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二仙庙分主院、东西两跨院,亭楼、房间计70余间,中轴线上有山门、过庭、午楼等;
东轴线上有包公殿、关帝殿、白银奶奶殿等;
西轴线上有火神殿、城隍殿等.山门上方悬省老年书画院副院长吴有良隶书 贞泽二仙庙 五字龙匾.二仙庙的主要神殿即是供奉二仙姑的贞泽宝殿,贞泽宝殿大门右上方悬挂焦作市民族宗教局于2008年元月授予的牌匾,上书:授予: 2007年度规范化管理宗教活动场所 .正如二仙庙中一位委员张保玉所说,此匾意味二仙庙是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而不是迷信活动场所(当然宗教与迷信不是截然分开的).贞泽宝殿左右两侧有康熙戊午年闰三月十五日立的一块重修碑记,由翰林院进士王化鹤撰写. 二仙姑原是汉朝山西省陵川县乐家庄人.她们的母亲姓杨,感灵光而生出这对姐妹.她们天资聪明,丰貌非凡,但七岁时才会说话.此时母亲已经过世,继母李氏对她姊妹百般虐待:严冬逼迫她们赤足单衣去田野采菇,姐妹俩无奈地在田野相拥而哭.路过的天神听见哭声可怜就产生了怜悯之心,使她们滴在地上的眼泪化为红叶班菇.酷暑之际,狠心的继母又强迫二女拾麦田间,天神又可怜她们使她们轻松拾到麦穗回家而不受高温折磨.继母两计未成,便起歹心,深夜纵火,妄图除患而后快,继母的行为终于为天帝不容,玉皇便降黄云,让她姊妹西山修炼,这时姐姐才十五岁,妹妹大约十二岁. 姊妹俩修炼成仙后,玉皇大帝让她们降落天台,王母恩赐玉池酒,道祖给她们一人一个金钵,让她们云游天下,保苍生平安.一次路过武陟与温县交界处,不由称赞道: 风水宝地,迷人景象! 但得知太上老君已经看上此地而且将他的一块令符埋在地下作为标志.两人心生一计,把一只绣鞋埋在老君令符之下巧夺此地.她们在这个地方显灵施恩于百姓,有求必应.为了报答她们的恩惠这里的百姓便建庙并设炉奉祀. 当年唐王亲自帅兵东征高丽路过这个地方时粮草用尽,二仙姑显圣给唐王军队送饭,饭瓮虽小,但饭却取之不尽,解决了军马饥困之急.后来唐军和敌兵打仗时,突然冰雹大降,敌军被击死一多半,而唐军一支箭都没有用就反败为胜凯旋而归了.唐王为了表示对二仙姑的感激就设案加封她们为 二仙菩萨 ,废祠建庙并赐庙号为 贞泽 . 北宋时,西夏虎视眈眈,企图吞并中原,二仙姑在宋军卫国战争中化装卖饭,又显圣军前帮助宋军打败西夏军队.宋大观三年,天下大旱,初秋七月,县令李元儒听说二圣庙二仙神威无边,于是祷旱祈雨于贞泽仙祠.至诚感通,大雨如注,这一年秋收大丰.这次奇迹,由县令逐级上奏,将细情禀报朝廷.宋徽宗赵佶十分感动二仙人的功德,屡次忠诚于国,恩泽于民,于是在第二年,即政和辛卯年夏,敕封二真人号,长曰: 冲惠 ,次曰: 冲淑 ,并下令护建其庙,虔诚奉祀至今. 庙会活动概述 文革时二仙庙庙会一度中断,80年代中期庙会逐渐恢复,2000年起二仙庙被列为道教宗教场所,庙会香火遂盛.二仙庙传统庙会是每月一次,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今只剩正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