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4-12-30 |
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
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 (1)构建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 ? 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构建脱氧核苷酸长链: ? (学生注意: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学生根据课本材料中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 ? 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 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 相同的碱基配对 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 教师组织纪律,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让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七、教学评价设计 1.下面是DNA的分子结构模式图,说出图中1-10的名称. 答案:1. 胞嘧啶 2. 腺嘌呤 3. 鸟嘌呤 4. 胸腺嘧啶 5. 脱氧核糖 6. 磷酸 7.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8. 碱基对 9. 氢键 10.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2、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答案: 32%
3、构成双链DNA分子的四种碱基之间的关系,下列哪项因物种而异( ) A、(A+C)/(T+G) B、(A+G)/(T+C) C、(A+T)/(G+C) D、A/T或G/C 答案:C
八、板书设计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历史 (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 螺旋结构:双螺旋、三螺旋 双螺旋结构:碱基在外、碱基在内;
相同碱基配对,AT配对GC配对. 确定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双链反向平行 基本骨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九.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通过几段科学家进行DNA研究的历史材料来逐渐反映与展现DNA的结构的,我们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几个模型的建构逐渐将它的一级结构到高级结构层次分明的建构出来.以 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 逐步深入,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内容严谨,有条不紊,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层次、有章法.可是我总感觉这个套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在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被动,探究与自主学习的精神不能很好的体现.于是基于这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思考若是采用以下方法效果是否会有所改进,也算一次尝试创新吧. 由于学生在必修一已经学过核酸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上课伊始只需拿出5分钟左右时间将核苷酸的组成复习一下,鼓励学生回顾核苷酸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种类,连接特点等,最后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整画出其结构示意图. 接下来,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一个醒目的DNA结构物理模型,将它摆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先自己尝试用语言描述DNA分子结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稍做引导,比如设计问题:DNA有几条链组成?在这两条链中谁排列在外做骨架?而谁排列在内?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互相补充,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完成初步的观察后教师再用课件打出一张清晰的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刚才已经发现两条链的碱基都排列在内侧,现在再观察两条链的碱基之间有个什么规律?是否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怎样对应?学生带着悬疑会很迫切的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加上理性的总结,自己第一时间就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DNA的这两条链方向怎样,是否平行.然后要求他们将刚才做出的一系列判断理好头绪、整理说出,同时将书上的总结画下来,看与自己的总结是否有出入,而前面科学家研究的那一大段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丰富学生科学视野的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 这样设计我觉得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自主性,也有效地提到了课堂效率,满足了教学直观性原则,使原来一节以传授为主的课变成了学生自己的发现学习,学生有成就感,寓教于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