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5-01-2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28SS08046) 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 (研究总报告) 责任人: 谢雪峰职务: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职称: 教授学位: 博士单位: 武汉体育学院 地址: 湖北武汉市珞喻路461号2009年9月20日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28SS08046) 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 (研究总报告) 课题负责人: 谢雪峰(教授、博士) 课题组成员: 彭建军(副教授、博士在读) 余宇(讲师、博士在读) 曹秀玲(讲师、硕士) 王晶(助教、硕士) 熊银(助教、硕士) 黄冶(助教、硕士) 姜剑(助教、硕士) 目录1导言

1 1.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问题的提出

3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4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4 1.3.1关于生态文明观的研究

4 1.3.2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

5 1.3.3关于生态文化的相关研究

6 1.3.4关于校园文化的相关研究

7 1.3.5关于生态校园文化的相关研究

8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假设

9 1.4.1 研究方法

9 1.4.2 研究思路

10 1.4.3 研究假设

10 2 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2.1 体育院校生态校园环境文化的现状与分析

12 2.1.1 学生眼中的生态校园环境文化

13 2.1.2 教师眼中的生态校园环境文化

18 2.2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20 2.2.1 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20 2.2.2 教师与校园文化活动

25 2.3体育院校生态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与分析

26 2.3.1 学生感知的校园精神

27 2.3.2 教师感知的校园精神

30 3 新世纪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建设

32 3.1 关于体育院校生态校园环境文化

33 3.2 关于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活动

34 3.3 关于体育院校生态校园精神

35 3.4 新世纪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以武汉体育学院多校区生态校园文化为例

35 3.4.1 武汉体育学院多校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和难题并存

36 3.4.2武汉体育学院多校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38 4 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优化对策探求

39 4.1 以生态文明观为导引,实现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9 4.2 发掘和加强人文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

40 4.3 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关键

41 4.4 全方位开展高雅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42 4.5 保持专业特色,强调并推展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生态校园文化

42 5 结语

43 参考文献

45 附件 附件一:论文《Analysis Olympism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被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报告会录取为墙报 附件二: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件三: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调查问卷(老师问卷)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时代风向的趋导 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困扰、威胁着全世界的酸雨、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1921年美国学者卜欧克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这一术语以来,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呼吁,人类也已经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众多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承认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个体的生物变异进化是一种导致稳定、有序的因素,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这些年来开始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充分表明并确立了生态环境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文化领域,倡导树立生态文明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伦理.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观,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不断有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而对于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其校园文化在其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校园文化从属于人类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质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为顺应人类社会文化的最新走向,我们应站在文化的制高点,把校园文化的发展放在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这个中心位置,亦即用生态文明观视角来认识校园文化的建设. (2)教育危机的呼唤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价值观念、宗教习俗、政治运动、科技发展、入学高峰、质量下降、经费不足、人才紧缺与外流等生态因素的威胁, 教育危机 的风暴席卷全球.库姆斯在其颇具影响的《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报告中指出: 自从1945年以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科学和技术,经济和政治,人口及社会结构方面――使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 [1]高等学校系统内部的生态环境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乃至社会服务等方面始终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展,高校必须主动地去适应,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创造知识直接服务社会.为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探讨各种教育问题,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 (3)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作为主体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和表现自我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正确运用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自觉、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高度发展,将会建立和呈现一个更加文明的和谐社会.这种人类文明更高的发展阶段,将是一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