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5-02-05

浮游动物生境质量差;

底栖生物生境质量极差.

(三)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1.水质变化趋势.自1992年以来,杭州湾海域历年全部为劣四类海水,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近年来,无机氮浓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

活性磷酸盐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仍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化学需氧量在一类海水标准限值上下浮动,变化趋势不明显;

个别年份出现重金属铜、汞、铅或锌超标现象,2006年以后未出现重金属超标现象.自1994年起,杭州湾海域均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影响. 2.沉积物变化趋势.各年沉积物超第一类标准指标主要有铜、铬等.其中

1998、

2001、2005年沉积物全部为第一类,其他年份有超第一类标准现象,但都在第二类标准范围内,沉积物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3.生物变化趋势.近年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生存环境有所好转;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所变动,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生存环境一般;

底栖生物的种类从1992年的42种下降至2002年的12种,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和脆弱化,局部海域已呈底栖生物荒漠化.

(四)杭州湾海域污染成因分析 1.特殊的地形水文是杭州湾海域水质超标的自然原因.杭州湾是我国唯一的河口型海湾,喇叭状地形和半日潮水文,导致海湾内水体扩散条件较差;

钱塘江径流与海水间咸淡水相互作用,容易导致污染物质富集.另外,杭州湾受长江径流影响,营养物质存在叠加现象,导致海水水质长期处于劣四类. 2.直排海污染源是造成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截止2012年,该区域累计建成拥有入海排污口的污水处理厂38家,年污水排放量12.1亿吨.近30年来,杭州湾综合整治区直排海污染源数量迅速增加,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毒有害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海域水质恶化. 3.海岸带不合理开发和过度捕捞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杭州湾湿地围垦和人造刚性堤坝不断增加,原有的芦苇、泥滩、水体及鸟类组成的独特潮间带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鱼类洄游通道被截断,导致生物生境恶化,再加上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系统的消失,使得杭州湾对陆源污染物的截留、吸收和净化功能迅速退化,海水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围垦后的湿地主要用于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和农业种养业,各种污染物叠加排放,导致湾内水体污染形势更加严峻.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为重点,兼顾氮、磷污染物削减.坚持 陆海统筹、河海兼顾 ,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农村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努力开创杭州湾地区资源合理开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统筹陆域和海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杭州湾区域污染整治与钱塘江、曹娥江等入湾河流和溪闸水污染综合整治有效衔接,控制河流溪闸污染物入海通量;

通过对陆域排海污染源监管和治理来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控制滩涂湿地围垦规模,加强海岸带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海水养殖污染控制,严格近海捕捞管理,让杭州湾 休养生息 . 2.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污染源方面以陆源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污染物种类以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污染物作为重点,污染防治行业以化工、造纸、印染、制革、电镀等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在持续强化治污减排、着力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同时,加快推进杭州湾沿岸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的推进转型升级. 3.系统管理,综合整治.构建各相关行政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管理体系.整合杭州湾地区多个涉海部门的行政资源,努力实现多个行政区的联合治污.综合应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力推进杭州湾区域污染综合整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