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 2015-09-15 |
2 案例2 青田乳胶制品厂
4 案例3 周院长的困惑
6 案例4 德欣机电(北京)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的辞职风波
7 案例5 中年人的失落
8 案例6 黄海液压系统总公司
10 案例7 新世纪,新董事长的新问题
13 案例8 李处长离休前后
15 案例9 中新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16 案例10 某机构组织的人事变动
21 案例11 上海ZS公司的 团队建设
22 案例12 伟严为何要跳槽?29 案例13 揭榜的积极性有多高?30 案例14 某面包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
31 案例15 张林的职业生涯
32 案例16 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问题
32 案例17 明娟和阿苏之间的矛盾
33 案例18 王义堂现象说明了什么?34 案例19 一所乡镇蚊香厂的组织结构
34 案例20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35 案例21 揭榜的积极性有多高?37 案例22 贾厂长的困惑
37 案例23 建造 大家庭
38 案例24 固定工资与佣金制
39 案例25 IBM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40 案例26 成功源于科学的激励方法--巴斯夫公司激励员工的五项原则
42 案例27 迪特尼・包威斯公司
43 案例28 乔利民是不是个好科长
45 案例29 第二十五中学
45 案例30 IBM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50 案例31 生生不息的华为文化
52 案例32 IBM:电脑帝国的企业文化
55 案例33 Microsoft:别具一格的文化个性
57 案例34 白泰铭跳槽
59 案例35 罗森布鲁斯国际旅行社
59 案例36 职工持股是不是 万金油
60 案例37 保持住员工内部沟通
61 案例38 新技术挑战老经验
62 案例39 贵州茅台:王者风范与亲和力
63 案例40 领导威信 德服 为上
65 案例41 激励招术:让员工敲锣
66 案例42 忆商公司业务拓展受阻
66 案例43 TA公司的发展
68 案例44 韩老板的经营策略
70 案例45 美国3M公司的创新激励
71 案例46 海尔集团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71 案例47 小 即是美
76 案例48 美国林肯电器公司的管理风格
77 案例49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77 案例50 售票处的一场口角
78 案例51 某机床厂的目标管理
78 案例52 巴恩期医院(组织)81 案例53 迪特尼公司的企业员工意见沟通制度
81 案例54 沃里科公司的 第二个春天
84 案例55 德国伍德公司的组织与管理
86 案例56 约瑟夫・普利策
89 案例57 通用电气公司的情感管理
96 案例58 案例研究:血案与危机
98 案例59 3M公司和 花王 公司:锐意创新,领先他人
100 案例60 从 杰克・韦尔奇管理宝典 谈企业管理创新(综合)
101 案例61 求贤若渴,知人善任 -- 时装大王斯瓦兹的发家之道
105 案例62 永远在创新的克罗格公司
107 案例63 管理与文化的结合--大田洋服在前进
112 案例1 杨利平糯米美食厂 杨利平本是莹县杨家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不过人们早就知道他有一种祖传绝招――烹制一种美味绝伦的糯米甜品――杨家八宝饭.
他称是这绝技的第五代传人,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他祖传宗所创的这种美食就远近闻名,而且代代在本村开有一家专卖此种八宝饭的小饭馆.他的父亲直到解放初期还经营着这祖传的小饭馆,那时才十来岁的杨利平已时常在店前店后帮忙干活了.后来合作化,跟着又公社化,他爸又病死,饭馆不开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社员,人家似乎已不知道他居然还保留了那种绝技. 80年代,改革之风吹来,杨利平丢了锄把,又办起了 杨家店 ,而他做的八宝饭决不亚于他的祖上.由于生意兴隆,他很快发了.开头是到邻村去开分店,后来竟把分店开到了县城乃至省城去了.1987年,不知是他自己出的还是别人给他提出的主意,他就在本村办起了利平糯米美食厂,开始生产 老饕 牌袋装和罐装系列糯米食品来了.由于其独特风味和优质质量,牌子很快打响.不说本县,连省里许多市县都畅销,出现了供不应求之势.杨利平厂长如今已在经管着这家450多名职工的美食厂和分布很广的甜品小食店网. 奇怪的是,杨厂长似乎并未注意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去扩大纵深.他似乎并未想到要去满足还在扩大着的对他那独特产品的需要.外省市买不到这种美食,连本省也不是处处都有供应.原因是杨利平固执地要保持产品的独特风味与优秀质量.小食品店服务达不到规定标准,职工的培训未达应有水平,宁可不设新点,不渗入新区.杨利平强调质量是生命,决不允许采取任何措施危及产品质量.他说顾客们期等着高质量,而他们知道他们所得到的杨家美食准是高质量. 杨利平糯米美食厂里的主要部门是质量检验科、生产科、销售科和设备维修科.当然还有一个财会科以及一个小小的开发科.其实这厂的产品很少有什么改变,品种也不多.杨利平坚持就凭杨家一绝这种传统产品,服务的对象也是 老 主顾们,彼此都很熟悉.杨家美食厂里质检科要检测进厂的所有原料,保证必须是最优质的.每批产品都一定抽检,要化验构成成分、甜度、酸碱度.当然最重要的是检控产品的味道,厂里高薪聘有几位品尝师,他们唯一职责是品尝本厂生产的美食.他们经验丰富,可以尝出与要求的标准的微小偏差.所以杨家美食始终在努力保持着它固有的形象. 不久前,杨利平的表哥汤正龙回村探亲.他原在县城念中学,文革中回乡,80年代初便只身南去深圳闯天下.大家知道他聪明能干,有文化,敢冒险.他一去十年来,只听说他靠两头奶牛起家,如今已是千万元户了.汤正龙来访表弟杨利平,对美食厂的发展称赞一番,还表示想投资入伙.但他指出杨利平观点太迂腐保守,不敢开拓,认为牌子已创出,不必僵守原有标准,应当大力扩充品种与产量,向省外甚至海外扩展.他还指出这厂目前这种职能型结构太僵化,只适合于常规化生产,为定型的稳定的顾客服务,适应不了变化与发展,各职能部门眼光只限在本领域内,看不到整体和长远,彼此沟通和协调不易.他建议杨利平彻底改组本厂结构,按不同产品系列来划分部门,才好适应大发展的新形势,千万别坐失良机.但杨利平对发表的建议听不进去,所生反感.他说他在基本原则上决不动摇.两人话不投机,语句转激烈.最后汤正龙说杨利平是 土包子 、 死脑筋 、 眼看着大财不会赚 .杨反唇相讥说: 有大财你去赚得了,我并不想发大财,要损害质量和名声的事坚决不做.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汤听罢指袖而去,不欢而散. 厂里干部和职工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说杨厂长有原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