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 2016-03-12 |
9 黑格尔:国家形成说 1821年黑格尔发表《法哲学》,提出国家形成说,即人类从家庭、市民社会、直至现代国家.在此过程中,[1] 个人首先扬弃 冷酷无情的人格 (家庭);
[2] 他与别人结成 相互需求的纽带 (市民社会);
[3] 最终达至 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伦理与精神 (国家). 康德将国家归纳为道德.黑格尔《法哲学》却凸现历史进程、预设主奴差异.二人无法调和的分歧是:[1] 老黑指市民社会是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而老康惧怕动乱、令 各种实践都陷入道德说教 .[2] 老康相信:只要哲学家讲道理、只要公众愿意听,人类就可能实现永久和平.老黑挖苦道:讲道理虽好,问题是无法一致.欧洲各国竞争,反而导致 民族精神的自由彰显 .10 哈氏:机智打劫 小哈翻检家谱,发现康黑二位师爷,尽管各执黑白,仍在 现代国家 棋局中,留下一个暗藏变数的大劫,此即公共领域vs市民社会.就是说,老康念念不忘的公共领域,只能在老黑描述的市民社会中产生、发育、转型.根据何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称: 家庭和市民社会把自己变成了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 .(马恩61,1/251) 借助马翁提示,同时依赖市民社会的 原动力 ,小哈机智打劫,企图重开一局. 话说回来:对于小哈,这个大劫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民众参与政治,进而改变欧美国家当下体制.围绕此题,世人疑心重重.小哈却一再认定:公共领域既由私人集合而成,也受上层(国家)控制.在此中间领域, 私人可以就公共话题,与公共权力展开讨论. (哈氏99,9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领域》开篇宣称:人类社会的公私之分,可以一路上溯至雅典公民集会.但作为一种政治概念,这一领域直到文艺复兴,才开始发挥作用.为此,小哈大量援引史料,列举它在欧洲史上的三种形式:[1] 古希腊公共雏形,[2] 封建社会的代表型,[3] 现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封建代表型 中世纪欧洲教会,既是社会组织,又是文化机制.如此政教合一,形成 朕即国家 .小哈说这是 无中介的统一 .众所周知,古希腊人喜爱歌剧、斗兽、奥林匹克.欧洲各国君主热衷国王加冕、宫廷舞会.二者差别是:中世纪民众只能旁观、不能参与.上述封建机制,在15世纪法国宫廷渐臻完美.随后滥觞的文艺复兴运动,一面改造宫廷,一面诱发宗教改革.两百年剧烈变革中,神权衰落,促使理性崛起.君主羸弱,开启议会制度.封建等级瓦解,则导致一个 有教养的中间阶层 的出现.(哈氏99,37). 18世纪的伦敦咖啡馆、巴黎沙龙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上述分化趋势,终令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脱颖而出.小哈说它标志现代社会确立.我在第20讲中说过:1848年前后,巴黎小酒馆出没一些策划起义的密谋家,他们引起马克思的关注.葛兰西确认:法国大革命酝酿方式,是由民众集会转向秘密结社.11 同理,小哈笔下的民主孵化器,始见于欧洲沙龙、咖啡馆.这些公共场所构成资产阶级论坛:其原始型态各有不同,却都来上层社会的自文艺批评,渐次推向民众、养成政治气候. 这方面的典范,首推英国咖啡馆.据小哈调查,咖啡馆出现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初,伦敦咖啡馆已达三千家.英国文学史上的大腕作家,如笛福、约翰逊、狄更斯,多在其中盘桓.受小哈推崇的杂志,有笛福的《评论》,也有斯蒂尔与艾迪生的《闲话者》、《旁观者》.(46) 再看巴黎沙龙.小哈称沙龙打破宫廷垄断,令文艺成为时尚.在其中,平民与贵族济济一堂,作家和艺术家勾肩搭背:沙龙为其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也让他们成为引领变革的社会精英.而那些围绕文艺展开的高雅话题,渐次转化成政治经济讨论,最终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冲天烈火. 德国文学社团 德国苦于封建割据,起步最晚,可它发明了一种由文人、市民、大学生组合的文学社团.1770年狂飙运动,刺激书报发行,导致俱乐部、读书会一派繁荣.小哈指这类启蒙社团(Illuminatenorden)特征是:[1] 怀抱理想、追求新知,[2] 自由辩论、民主表决.从这些小型社团中,萌发了早期民主规范.提醒大家,就连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的革命主张,也在其中呱呱坠地.12 大家或许要问:为何它们都出自文学社团? 小哈解答:[1] 启蒙运动迫使君主独断让位给平等对话.[2] 所谓资产阶级公众,首先是指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批评者.而文学的作用,就是启迪民智、培植民主.据此,沙龙和咖啡馆起初是文学批评中心,然后是政治批评中心.[3] 市民社会建立起一块具有政治功能的文学公共领域:它 让理性批判精神进入报刊,进而把政治决策提交给新的公众论坛. (68) 公共领域:再封建化 马克思《资本论》称:近代社会乃一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疯狂发展破坏了有机性:这就造成阶级冲突,以及社会的分裂重组.小哈补充:早期资本社会中,国家只负责政治事务.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则由市民社会自理.法国大革命开启了公共领域的政治化.19世纪末垄断资本出现,则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动乱.以德国为首,欧洲政府纷纷厉行报刊检查.早先不受国家干预的公共领域,如今遭遇压迫,就被激发出各种对抗形式. 小哈称:上述矛盾推动公共领域转型,或曰 再封建化 .转型暴露出两大矛盾:[1] 公私冲突.马克思说市民(Bürger)是资产者,也是抽象法人.因此小哈断定: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建立在虚构统一性之上 .(哈氏99,59).[2] 贫富差别.资产阶级公众中,有先知先觉的资产者,也有缓慢觉醒的民众.二者的财产与教育差距,构成普遍与特殊的矛盾. 再封建化的过程是:首先,大公司竞相兼并.在其挤压下,小业主、小商贩纷纷破产,工会组织迅速崛起.小哈按:弱势群体被迫放弃个人权力、转向集体诉求.(170) 其次,国家扩大控管,推进 社会国家化 ,即一面蚕食市民社会有机组织,一面毁坏公共领域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民众日趋政治冷漠:以至于从 文化批判公众 ,蜕变成为 文化消费公众 .(151) 大众传媒:功能蜕变 小哈指报刊是 典型的公共领域机制 .然而欧美报刊的商业化,造成这一民主机制扭曲:[1] 办报宗旨从争取言论自由、转向商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