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 2018-08-15 |
很多老师都是用应用题引入,然后采取两种不同的解法,最后比较结果相等,证明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然后再观察,得出乘法分配率,李老师在讲本节课时也采用这种方法,但是效果不太好.究其原因老师的设计过于重形式,忽略了内涵.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掌握会说会用就行了,其实这不是目的. 对于数学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乘法分配率分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的结果相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在出现这两种解法之后,老师要想方设法沟通这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两种方法的区别.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找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今后不管题型如何变都难不倒了. 总之,数学课不仅要重形式,更要重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美丽 梨园中心校??? 刘艳(区级骨干教师) 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学生跟文本对话,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课堂将会精彩纷呈. ???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包子图示时,我让学生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怎样算得快. ???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1、把第5列的二个移上去,分别补在第2列第4列,变成每列5个包子,有4列.乘法算式:5*4=20
2、把第3列、第4列上面的两个推进去,把第5列的两个补在第四列上面,也变成每列5个包子,有4列.乘法算式:5*4=20
3、把第1列上的第1个包子移到第4列的第二个,再把第3列和第4列上的第一个竖着移到第五列的上面,这时就变成了每列有4个包子,有5列.乘法算式:4*5=20 这种情况在我的预设之外,我十分惊喜.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虽然移动包子的顺序不同,但方法相同,都是变成每列5个包子,有4列.而第3种方法却变成了每列有4个包子,有5列.这是与前面两种方法截然不同的方法,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方法.对于这种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我及时地进行了肯定,并予以表扬.(评价语言 :任佳伟真棒,他想到的方法与前面两个同学的方法截然不同,这是在他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得到的,任佳伟,你真了不起,老师喜欢像你这样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同学要向任佳伟学习.)老师真诚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通过这个练习的设计,使我认识到:孩子们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 给学生创造出现错误的机会 小街小学??? 李海英 下课铃声响了,我迈着轻松的步子走回办公室,心情好极了.因为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圈套,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一提到错误,很多教师都会望而远之.其实大可不必.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产生一些错误,是很正常的.而且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出现错误的机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拿刚才这节课来说吧,我上的是工程问题的练习课.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掌握的是否扎实,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打一份稿件,甲单独打需要1/2小时,乙单独打需要1/3小时,甲乙合打需要几小时?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工作效率的分子是1,我想肯定会有学生把题中的1/2和1/3看成是甲乙的工作效率.上课了,我做了一些练习后出示了这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巡视的过程中,果然发现有些同学是按我预想的那样做的,用1÷(1/2+1/3),我心中窃喜,学生果然中计了. 于是我找了一名做错的同学,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谁同意他的做法,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当然也有不同意的.我让不同意的学生说说想法,一名同学站起来说: 要求甲乙合打需要几小时,得用工作总量除以甲乙的工效和,而1/2+1/3的和是甲乙工作时间的和,并不是工效和,所以要先分别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再求出他们的工效和,然后用工作总量除以工效和求出甲乙二人的合作时间. 一些做错的同学开始还不服气,听着听着渐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住地点着头.通过一次错误,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想他们以后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了,我的目的达到了,心里高兴极了. 由此可见,有目的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出现错误的机会,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错中明理,并在错中不断成长.同时,我们的课堂也会因错误而美丽,因错误而精彩. ? 涌动的美丽―错误 中心校? 谢海英 同学们,最后我们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