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苹果的酸 | 2018-09-04 |
悟则妄想为菩提. 菩提烦恼只是迷悟不同,其体不二.天台释云: 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 如水和冰,其体是一. 但,迷悟两字,说起来简单,修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了.古今大德,山洞禅堂,闭关行脚,戒行苦修,而能开悟的又有几人?出家的环境比较好,尚且不易.何况在家,俗世杂身呢?应知. 又,开悟者,尚有悟后起修,如《楞严经》言: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即如诸经所说之历劫修行. 末法时代,众生根机下劣,贪嗔痴慢疑,骄慢弊懈怠炽盛,内心易生邪见或错见等.有众生听闻烦恼即菩提,难解其义,反认为自己是顿悟菩提.如此,烦恼我执不但未灭,反增执造恶.如《法华经文句》言: 又闻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众生闻此复起慢恣.不复修善,懈怠放逸. 大意为,有听闻众生即菩提相,烦恼即菩提等义,即谓我即是佛,大言诸法无相,修也不得,自性圆满,无修无证.而不实际修行.又四处与他人如是说,误导障碍他人正修,空谈般若,自误误人.龙树菩萨言: 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善导大师言: 口说事空心行怨,是非人我如山岳,如此之人不可近,近即轮回长劫苦. 现今学佛者,此类人,比比皆是.内心我执贪嗔痴如山,口中大谈无分别无相等.岂不思,纵然冰和水其体不二,若要求水,尚需化冰.纵然是等觉菩萨尚要断最后一品无明,方证圆满佛果.何况一个尚在六道泥潭挣扎的凡夫? 又,修行者当善应机择法.如《坐禅三昧经》中言: 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 法不应机,如攒湿木以求火,必不可得.应知. 以修行证道,莫说大乘证佛果,纵是小乘出三界,也要达到断见思两惑方得.而当今末法时代,五浊炽盛,就连一个五戒持得清净之人,都很难见到.当知此时欲以自力证道出生死,难如登天.自尚难出,何况教他?!
二、论三心 《观经》中言: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善导大师言: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可见三心之重要,为往生之道不可缺少.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十八大愿文释义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来对比下《无量寿经》中十八愿原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此处妙笔释义,将经文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释义为「称我名号」.善导大师此释,意显三心悉在名号中,名号之外无三心. 三心的作用是什么呢? 三心可以分为两处论,即自力修行三心与他力具足三心: 第
一、自力修行三心者,凡夫欲生净土,自己发三心,修诸功德,求生净土.此种修行是从因地修行,必须圆具三心功德果才能往生. 第
二、阿弥陀佛为了救护我们而修行.五劫思维,兆载修行,最后把清净功德回施给我们.阿弥陀佛具足真实三心,故修行者直接接受阿弥陀佛成就的圆具三心功德果为因,而必生净土. 下面略论三心之相. 至诚心者,至者真,诚者实.欲往生者身口意起行修净土诸业,必须真实.行事不得道貌岸然,心口不一.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私心虚伪,贪嗔痴慢夹杂在诸行之中.如此所修之善,为杂毒善.以此善求愿往生,必不得成. 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佛语,一心净土.不可以遇见人的知见或事的障碍,即生狐疑退堕,深信之心应如金刚. 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真实深心之善,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极乐世界.(注:三心的详细讲解请看《观经四帖疏》之三心释) 三心其实就是在修行中,必须具足的真实信愿. 欲生净土,必须愿行具足,缺一不可.有愿无行为空愿.有行无愿,行无方向.而欲成往生净土之真实愿行,三心必不可缺.无至诚心者,所行必懈怠虚伪不真实.无深心者,修行必难持久.无回向心者,所行没有方向.故三心不真实成或缺一者即不得往生. 善导大师云: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故知此三心的作用就在于成就真实圆满的往生愿行. 净土法门修行分为「专」和「杂」.专修者,也叫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略注:善导大师首先言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为弥陀本愿 ,然后言 若依礼诵等 ,而不言 二者 ,只轻描淡写为 若 字而略过.即若有若无皆可.即唯称名为正定业,其他礼诵等可有可无.纵然礼诵,绝不是帮助往生,而是帮助达到一心专念.善导大师言: 五门相续助三因 ,此意应知.如果以诵经和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即观想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还有观想极乐胜境等,外加持名.一起回向,即成要门.善导大师言: 一切善恶凡夫,发菩提心愿生弥陀佛国者,日夜计心,毕此一生,称观礼赞,香华供养阿弥陀佛及观音圣,净土庄严,念念观想,此为常乐净土之要门也. 非顺佛本愿,应知.】 杂修者,修诸杂行功德,回向往生,以三心难具足真实故,难得往生,此其意也.论修行,众生障重,神识飞扬,所知障深,我执如须弥,难以控制.善导大师言: 三业随缘转,定想随波飞. 地藏菩萨言: 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纵发诸修行之心,如同画水.贪嗔痴慢疑五盖具足,骄慢弊懈怠随行自现.论造业,如江河泄流,暴风骤雨,难以歇止.所以,以自力所修诸行,三心难以具足,不得清净.另外,无常迅速,生命随时会死.三心未具,无常即来.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古今学佛的多,往生少的原因. 关于专杂两修之得失,善导大师言: 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又言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往生之决定者在于愿行具足,但众生根性低劣和因缘不同,故自力杂修难圆满成就愿行.如此,多不得往生. 《观经》下品下生中,其人为心思恐惧杂乱之五逆众生,临终遇善知识,教令口称名号,连续十声,弥陀现前,往生净土.此人心乱惶恐,一生为大恶,没有任何善行或修行,且有大罪.那为什么可以往生呢? 《观经》中有几段话: 第